為配合澳門特區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定位,勞工事務局積極培訓各類應用人才及加快推進職業技能認證的相關工作。二○一五年,勞工事務局共開辦282個培訓課程,參加培訓的學員共有6,032人次,其中有206個課程已完成,完成課程學員共4,642人次;另外,共有2,203人次考取了澳門/國家的職業技能認證或其他資格(證照)。
為促進本地勞動力向上或橫向流動,同時基於市場對設施維護方面的技術人員有較大需求,於去年十二月,勞工事務局便首次以「在職帶薪」培訓開辦了「設施維護技術培訓計劃」,為企業內設施維護的新入職人員或有意轉職至相關工作崗位的員工,提供設施維護方面的多元職業技能培訓(部分課程與考證結合),包括電氣技術、製冷及空調、基礎鉗工、基礎手工電弧焊等技能培訓,讓學員在接受培訓提升技能水準的同時可在企業工作,使其經濟收入不因參加培訓而受到影響。截至今年四月下旬,共有十四家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與上述培訓計劃,包括博企、酒店、電訊公司及工程公司等,合共有99名人員在企業給予帶薪的條件下參與培訓,其中有34名新入職該工種的本地居民,另有52人獲企業回覆聘用,現正等待入職。
由此可見,本澳勞動力並非不具備向上流動的能力,而且本澳企業對以職業培訓為基礎的本地勞動力晉升也是相當支持。而從另一個側面來講,職業培訓所帶給勞動者的好處則更為明顯。這也更進一步印證了職業培訓、職業技能專業認證的重要性。
澳門亟需健全專業認證
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論述2014年度施政方針中,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時指出,特區政府以「人才建澳」作為基本的理念。把全面落實教育發展作為人才培養重要的途徑,將培養經濟社會進步所需的本地人才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政府努力構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聯動,短、中、長期政策和資源配套,提供第二次教育機會與精英培養互補的人才培養社會系統。並且特地強調「加快落實專業認證、職業技能測試的制度建設」。
在施政辯論過程中,行政長官崔世安承認本澳過去落實專業認證的速度和社會發展不匹配。專業認證速度跟不上社會發展,特別是促進經濟發展多元,促進向上流動,提升綜合水準。認為專業的發展和認受性應該受到社會尊重,今個立法會期開展後,已有兩個相關法案(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提交審議,喜見踏出第一步。他承諾政府未來會爭取更多領域,包括社工、醫療專業落實認證制度,提高專業性和認受性,促進專業與國際接軌。過往專業和職業資格都僅以文本確認,透過考試、進修保持與時俱進,認證不具強制性,崔世安認為,專業組織也需包容向上、與時代接軌的精神,做好專業認證的準備工作。
另外,在施政報告中,政府亦計劃在路環石排灣籌建「職業教育實踐中心」,設立高中職業技術教學及實踐場地,既可為開辦專業技能課程的機構作教學用途,也可作為相關專業實習的教育基地。
種種的跡象表明,社會關注多年的專業認證制度建立將從之前的某些單個專業、職種的探索轉變為全面的、整體性推進。將更加有助於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以及流動。
我們一般所說的專業認證,是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中,學歷文憑之外的另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家考試制度。它是按照國家指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技能水準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範的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對勞動者的技能水準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範的評價和鑒定的結果,是勞動者具備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證明。與學歷文憑證書不同,職業資格證書與某一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密切結合,反映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規範,以及勞動者從事這種職業所達到的實際能力水準。我國技術性職業(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分為「初級技能」、「中級技能」、「高級技能」以及「技師」、「高級技師」五種,由勞動保障部統一印製,勞動保障部門或國務院有關部門按規定辦理和核發。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和用人單位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也是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準公證的有效證件。
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舉措,也是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我國從2000年實行 「就業准入制」,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要求應聘者具有相應職業的資格證書。截至2010年,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已覆蓋大部分重要行業,全國共有1658萬人次參加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資格鑒定中心組織的職業資格鑒定,1393萬人次通過了鑒定並取得證書, 「十一五」期間,共有6893萬人次參加職業資格鑒定,5683萬人次獲得證書。由此可見,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澳的專業認證制度建立,社會已經呼籲多年。之前由於經濟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本澳並未完全建立起完整的認證體系。但也不斷在進行單個行業或職業的認證嘗試,比如:勞工局推出的建築業職業技能測試、生產力中心組織的不少認證課程、房地產仲介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的認證立法等。需要指出的是,本澳類似的職業進修或教育課程不少,但由於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社會接受程度的限制,始終難以實現「持證上崗」,甚至會引發社會矛盾。
一般認為,從專業認證制度的建立到實行「持證上崗」,不僅有助於提升專業人才的社會地位,贏得更多的社會尊重,亦可促使專業人才提高自身能力與水準,更好服務社會。同時,認證制度也可以透過資料庫的形式,讓社會普遍瞭解各類人才的供需情況,從而自然調節社會人力資源配置。尤其是對本澳而言,專業人才的缺失一直困擾社會發展,但究其原因,有的行業並非真的是供應不足,而是專業技能水準和社會地位得不到彰顯,而導致人才流失。
專業認證多數時候並非只是本地的一種職業認證制度,尤其是當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必然要求專業認證的國際化互認。以便為人才的流動掃除障礙。以本澳而言,區域合作,尤其是橫琴開發,將為澳門人才的成長帶來廣闊機遇,在充分發揮本澳人才國際化程度較深優勢的同時,透過專業認證制度與內地和國際接軌,可為本地人才的成長開闢更廣闊的前景。
專業認證在發達國家開展得比較早,已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專業認證制度。不論是在標準的制訂過程中,還是在實施認證的過程中,都體現了一種政府、社會、公民等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制度安排,即通過共負責任、共同管理等形式整合不同領域的力量,形成協作網路,共同促進專業教育和專業認證的發展。專業認證制度對於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品質保障,是通過專業協會的介入、能力標準體系的形成以及專業教育院系與專業協會的合作等方面共同作用來完成的。
通過專業認證制度的建立,專業協會建立起對於專業人才培養的介入機制,成為專業教育院系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繫橋樑。通過專業協會的橋樑作用,既有效地整合了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又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參與的途徑,使專業認證能夠更好地符合行業市場的需求。
能力標準體系是從行業市場對專業人士的內在要求出發,由高等教育機構和專業人員共同研究制定的專業執業人員所需的能力要求。在專業認證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專業協會以這一能力標準體系為指導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規範和管理,不僅使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更為合理,滿足行業市場雇主的要求,符合就業需要;同時也有利於畢業生掌握專業最核心的知識和技能,有利於開展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專業認證制度的約束下,專業課程設置與執業人員能力要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另外,專業認證制度亦需強調專業教育機構在實現專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主動地位,強調了科研活動的能動性和重要性。通過與專業協會合作,對一些前瞻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例如對能力標準體確立和不斷發展的研究),起到對行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指導了專業協會的相關工作。
綜上所述,國外實行的專業認證制度正是基於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專業認證制度由專業協會協調和整合各相關利益者的共同權益,並通過各利益相關者職責的劃分,對專業認證實施的一種互動的治理過程。當中的制度設計形式與本澳社會契合點頗多,值得本澳借鑒。
從推廣國家認證開始 走向國際互認
如上所言,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大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助推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而推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項戰略措施。現實與研究結果不斷表明,在澳門持續穩定發展的進程中,人力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最大制約。因此,澳門亟需大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這也正是特區政府明確提出建立澳門專業認證制度的初衷所在。但也需要明白一點,從現時滯後的制度基礎上,構建出一套符合澳門發展需要的專業認證制度,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訂立各種規章制度,更需要整個認證體系從無到有,逐漸為社會所接納。這既需要資源投入,也有賴時間去完善。而且從現時的國際趨勢來看,未來的專業認證不僅僅是局限在某一地或某一區域,專業資格互認乃至國際認證才是最終方向,這也是為人才全球的流動打下基礎。因此在澳門逐步完善自身專業認證的同時,不妨首先擴大國家認證在澳門的適用,積累經驗的同時,也為將來的國際互認做好準備。
一、在澳門推動擴大實施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基礎與條件
澳門回歸祖國後,經濟社會呈現跨越式發展,2012年全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3,482億澳門元(約合人民幣2,786億元),人均GDP達到74,914美元,位列亞洲之首。但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人力資源短缺一直困擾澳門各行各業。特區政府2013年11月公佈的人才資料庫資料顯示,未來三年,教師、護理、資訊科技、酒店會展的人才儲備與需求之間的缺口高達三成或以上,反映人才緊缺情況嚴峻,已經為行業發展響起警鐘。且中長期預測中人才缺口數字更大。
澳門社會普遍認為,出現人力資源嚴重短缺的原因除澳門本身人口較少外,長期未能建立起專業技能認證制度,使人才專業發展受阻,導致人資錯配,制約人力資源開發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澳門社會多年來一直在呼喚專業(職業)認證機制的建立。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4年度施政報告中也已經明確表示,加快在澳門落實專業認證制度。而且特區政府不斷加大資源投入,推動澳門居民提升職業技能,所推出的的第一期5,000元、第二期6,000元的持續進修資助計畫均鼓勵居民參與技能證書課程或培訓。
2009年,澳門與廣東簽署《粵澳職業技能開發合作協定書》,著手加強兩地在職業技能教育、開發方面的合作。經過雙方努力,澳門已經有數百人次考獲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國家認證在澳門的認可度、澳門業者考取熱情大大提高。但相對於澳門數十萬的就業人口,當前開展的認證考試並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在澳門推動擴大實施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適逢其時。
二、在澳門推動擴大實施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意義所在
加大人力資源開發,保持澳門經濟社會多元、持續繁榮穩定發展的需要。如前所述,澳門正面臨全面的轉型機遇期。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均強調澳門應逐步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在此指導方針下,澳門積極發展旅遊會展、文化創意、中醫藥等產業,但相關產業的發展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不足。且從業者在欠缺認證的前提下,專業性和社會認受地位得不到有效提升,滯礙相關產業的發展。
緩和社會矛盾,構建和諧澳門的需要。在勞動市場上,職業技能是求職人士獲得就業的一個基本條件,而不斷提高或更新職業技能則是從業人員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澳門就業市場中,中高層職位普遍被外地人士佔據,本澳人由於缺乏專業(職業)認證而在職業晉升發展中受阻。這已經成為澳門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要實現特區政府所提倡的「本地人向上流動」,加強專業(職業)認證勢在必行,在澳門認證制度還未建立前,擴大推廣國家職業技能認證不僅可以為澳門居民的職業晉升開闢道路,更可以為澳門認證制度的建立提供寶貴經驗。
促進澳門全面融入區域合作發展的需要。雖然澳門的體制與內地各省區有所不同,但彼此一直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下進行合作,取得豐碩合作成果。隨著CEPA、《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粵澳合作框架協定》等的落實,澳門未來融入區域合作發展步伐和深度將會加快、加深。這對未來區域人力資源開發與流動提出更高要求,澳門必須與內地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開發評價互認機制,以配合全面的區域合作推進。以內地已經較為成熟的職業技能認證為擴大推廣起點已經是必然之選。
合作引入國際認證,加快研發與國際接軌的職業標準及認證體系,實現互利共贏。借助區域間專業技能的優勢互補,推動勞動力向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方向發展,是地區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原動力。澳門雖然自身的專業認證機制仍在構建當中,但由於特殊的文化和歷史因素,澳門的國際性在區域內無可替代。在澳門擴大推廣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同時,借助澳門優勢,引進國際權威的職業資格認證,加快研發與國際接軌的職業標準及認證體系,共同培養澳門、內地及國際互認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