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世界科技中心」全力進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科技強國」,明確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案,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這意味著,實現十九大確定的宏偉藍圖,科學技術要先行,要率先實現跨越發展,向世界科技中心全力進軍。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向我們迎面走來,科技發展更加多元,未來的世界科學中心也不會是唯一的。中國要成為其中主要的一員,成為21世紀的科技強國,需要在四個方面加快建設步伐:

一是產生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里程碑式成果,形成中國源流的科學學派,引領世界重要領域科技發展方向;二是成為新產業革命的策源地,成為戰略性、先導性新興產業源頭技術的關鍵供給者,主導產業發展的方向;三是創新發展模式,超越以犧牲環境和耗竭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現代化模式,為人類現代化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四是從科學文化和價值理念層面,對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躍升作出重要貢獻。

未來30年,中國要實現重返世界科學技術之巔的目標,道路必將是不平坦的。我們要借鑒歷史經驗,適應世界局勢變化,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出發,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選擇好發展路徑,排除各種干擾,努力到達光輝的彼岸。

堅持目標驅動規劃先行

圍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著眼支撐當前發展、引領未來發展,分階段確立科技戰略目標和規劃。

我國科技發展的成功實踐表明,國家層面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對指導和推進科技創新十分重要,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面向2050年,通過制定兩個為期15年的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36~2050年),梯次接續,以期實現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為此,應結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實施評估,及時編制《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戰略研究是規劃的基礎。要先期開展面向2035年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研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方向,理清瓶頸問題和關鍵制約,制訂我國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和重要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中國科學院2009年發佈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分2020年、2030年、2050年三個階段提出了18個重要領域至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對我國科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一輪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應用好這一基礎。

從資訊化戰略上升為智慧化戰略

資訊化發展經歷了從數位化到網路化,當前正在向智慧化方向發展。近年來,人工智慧等智慧化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加速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和方面滲透,從更為宏觀的產業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角度來看,智慧化將是繼資訊化之後未來幾十年推動經濟繁榮的新動能。

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11萬億美元,美林銀行預測人工智慧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達到14萬億~33萬億美元。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會對現有產業結構和就業形勢形成巨大衝擊。《科學》雜誌預測,到2045年,全球50%的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慧取代,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將達77%。

2016年國家發佈《「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發揮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撐各行業領域「互聯網+」創業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這是目前國家層面主要的推動智慧化的政策,其定位、目標、政策措施有很大局限性。2017年國家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3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我國應進一步從戰略層面佈局,將資訊化戰略上升為智慧化戰略,立足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從技術研發、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法律法規等方面全方位推進智慧化發展戰略,在全球智慧化競爭和新經濟發展中贏得主動。

選准突破口

搶佔顛覆性技術創新先機

歷史上每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和突破,都以顛覆性技術出現和成熟為標誌。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必將重塑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發展顛覆性技術將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差距,實現彎道超車。顛覆性技術態勢研判不清會造成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必須在下一代資訊技術、新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加強顛覆性技術研究,集中力量力爭率先突破和應用。

在下一代資訊技術領域,量子資訊、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四個方向可能產生顛覆性技術。在新生物技術領域,基因新技術、精准醫學、幹細胞與可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學等基因工程相關前沿科技為醫療、工農業等領域帶來重大變革,如合成生物學將通過生物製造為醫療、交通燃料、生產生活產品的開發帶來革命性影響,使生物製造產業有望大量替代現有石化生產,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新能源領域,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科技的發展使全球電力系統建設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首次超過常規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預計到2050年太陽能發電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來源。

構建現代科技治理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使我們具有更強的規劃力、組織力、執行力,在發展科技上能更好地運用國家力量。

一是以國家實驗室建設帶動全國科研力量優化佈局。應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面向2030年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和工程實施,結合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結合科技創新中心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依託最有優勢的創新單元,整合全國創新資源,按照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於一體的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標準組建國家實驗室,使之成為攻堅克難、引領發展的戰略創新力量,與其他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

二是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建立統籌科技、經濟、社會事務的決策體制機制,改進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建立政府科技顧問制度,發揮科技智庫決策諮詢作用。明確不同創新主體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職能定位和政策支持體系,給予其在研究選題、創新組織、成果應用方面更大的自主權。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對源頭創新的支持。要根據科學、技術、工程的不同特點組織科研活動。

三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在當前國際大變革的時局中,以更大力度、更加靈活的措施廣聚天下英才,讓中國成為世界各國有志創新人才嚮往的沃土。改革科研人員薪酬分配制度,改變科研人員收入過多來源於專案經費的現狀,穩定收入預期。建立以成果品質、應用轉化效率和影響力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推進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建設。要建立健全創新導向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建立保護創新的試錯、容錯和糾錯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讓創新元素充分結合和活躍。重視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研究與應用的立法,完善相關法律,防範倫理風險。

五是堅持開放不動搖,在更高水準、更大範圍、更多層次上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支援大學、科研機構、企業走出去,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路,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參與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工程,提升我國開放創新水準。

(潘教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