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通「回鍋」陸委會後,強勢出擊。盡管沒有十多年前那樣大的「火氣」,但與其前任張小月相比,畢竟是「硬」起來了。他近日透過前往「立法院」備詢等的答詢,及在會場外接受記者訪問的內容,可以大致上梳理出他主理陸委會的思維定勢及思路脈絡:
其一、從張小月的「政策執行者」轉進為陳明通的「政策擬制者兼執行者」,因而今後陸委會的作為,將會主動得多,而且獲得蔡英文的授權更多,因而不會像張小月那樣「守成」、「照本宣科」,而是將會充滿「主動出擊」、「陣前靈活自如變通」的自主性。
實際上,張小月一來是「外交官」出身,長期在「外交無小事」、「外交授權有限」的「外交」系統工作,養成了小心謹慎的工作作風,二來她是「老藍女」,儘管意識形態並不明顯,但畢竟背上了「國民黨員」的「原罪」,因而其在民進黨執政的政治背景下,這兩大因素就形成了「疊加」效果,只能是對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唯唯諾諾,亦步亦趨,生怕行差踏錯,不會擅作主張,更不敢超越。而這一點,正好符合蔡英文剛上台時,必須「維穩」,因而推出「維持現狀」、「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策略的需要。但在選舉利益的驅使下,蔡英文為了安撫「獨派」及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的情緒,可能會在繼續奉行「維持現狀」、「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策略的基調上,對大陸政策尋求某些突破。目前特朗普兩岸政策的「鐘擺」,正擺向稍為有利於台灣當局的一側,蔡英文也必須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跟隨特朗普的「指揮棒」起舞。因此,張小月就「完成階段性任務」,必須離開陸委會。
而陳明通不但是蔡英文的「親密戰友」,在當年蔡英文任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任副主委時,合作愉快,而且更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擬制者之一。實際上,二零零零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陳明通就是「陳水扁總統競選總部國家藍圖委員會」兩岸政策小組的主要成員,主筆撰寫《中國政策白皮書》。而在此時,蔡英文還是李登輝的「國安會」諮詢委員,與民進黨「沒有兩毛錢的關係」。陳水扁當選後,在委任當時還不是民進黨員的蔡英文為陸委會主委的同時,必須委派一名黨員作「監軍」副主委。當時有兩個人選,除陳明通外,還有也有份參與《中國政策白皮書》撰寫,但在前一年民進黨「中國政策大環境」中,擔任主張「大膽西進」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一方的主辯手的郭正亮。在當時,人們根據陳水扁「走中間道路」的競選策略,認為將會委任郭正亮為陸委會副主委;但陳水扁最終還是選擇了陳明通。當時的說法郭正亮將會任職的消息令他「見光死」,但現在回頭看,陳水扁更傾向於陳明通趨近「新潮流系」主張的「強本漸進」,而且蔡英文剛奉李登輝之命撰擬「特殊兩國論」,與蔡英文的合作,陳明通比郭正亮更為暢順,因而選擇了陳明通。後來民進黨「華山論劍」,陳明通是主力參與者;蔡英文競選「總統」時,陳明通是其競選智庫的中國政策小組主要成員,因而是參與了蔡英文兩岸政策的擬制。他既然有此豐厚背景,在公開談論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時,就底氣十足,即使是隨口說出也完全符合蔡英文的主張,甚至是「源於小英,高於小英」。而不像張小月那樣的惟惶惟恐,生怕出錯。
其二、與張小月的強調《兩岸關係條例》相比,陳明通在也強調《兩岸關係條例》的同時,更強調「憲法」。這與他在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任教授,雖然「主菜」是政治學,但也並兼教「憲法學」課程,並曾於二零零六年奉陳水扁之命,草擬《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密切相關。實際上,他在「立法院」備詢時,就在否定「九二共識」的同時,強調只有《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才是打開兩岸關係大門的「鑰匙」。也就是說,陳明通今後將會嚴格執法,傾向於「積極管理」。陳明通對上海市台辦主任李文輝訪台的申請案,空中喊話申明應由台北市府提出申請,「我們大門開了,不要再去找小門」,「不要拐彎抹角,捨正道不走」,及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的「台北市政府不能委託一般旅行社不能擔任兩岸專業交流邀請單位之說,就反映了這個思路。
但惟其如此,才暴露了陳明通最大的「罩門」。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尤其是其「增修條文」的第一句是「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而《兩岸關係條例》的第一句也是「國家統一前」;這個「國家統一」,與民進黨「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的政治主張,都存在著嚴重的扞格。因此,陳明通是否會以其「第二共和憲法」的思路,建議蔡英文修改《兩岸關係條例》,拿掉「國家統一前」,並進一步推動「修憲」,以「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為藍本研擬「新憲法」?這就值得觀察。
其三、意圖打破目前兩岸「停擺」的現狀,回到蔡英文上台前的狀態。他在「立法院」備詢時說,「希望能在任上有機會推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盡管這是答詢,但以他無需思考即隨口說出的情況分析,應是「胸有成竹」。或許,他在去年中共「十九大」後前往大陸訪問,會見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戴秉國,就已有提出此訴求,為現時的公開發聲埋下伏線。他可能會提出,在馬政府時期,兩岸兩會曾就此議題進行過九次業務溝通,達成了雙方互派人員比照外交人員,享有郵件免檢等某些領事豁免權的共識為由,否定民進黨黨團的《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處理人民往來事務機構設置條例(草案)》,而是重新採用馬政府的「行政院版」,以爭取大陸方面的認可。
其四、強化陸委會對兩岸事務的控制權和主導權,削弱民間活動的空間。後者盡管可以繼續進行兩岸交流,但陸委會必須有角色,甚至是進行主導。民間團體,尤其是地方政府與對岸的交流,凡是涉及公權力的,都是如此。至於不涉公權力的,仍然可以運用權力,進行干涉。比如曾任過政務官者,就以「保密」等相關法例進行管卡。如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曾任「副總統」,是屬於列管範疇,就對其前往大陸出席並主持「兩岸論壇」進行嚴管,以「邊緣化」國民黨,剝奪其在兩岸關係領域的功能。至於民間團體和地方政府與對岸達成的協議,也將嚴格審閱,發現有涉及公權力的內容,就將予以「依法懲罰」。
其五、是設法製造「溢出效應」。本來,民進黨是否繼續禮讓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問題,是屬於民進黨的黨務,按照台灣地區「政黨分開」的現實,盡管民進黨是執政黨,行政機關和公務員不得涉足黨務;但在涉及到公權力時,還是有插手的機會。這次陸委會針對柯文哲「兩地論壇」的做法,就是如此,與民進黨中央配合得天衣無縫。
實際上,柯文哲為在泛藍基本盤較大的台北市站穩腳,提出泛藍選民可以接受,民進黨支持者也不會太反感的「兩岸一家親」(民進黨的參選人及其競選團隊反對,是另一回事)。這就嚴重侵蝕民進黨的執政正當性。與此同時,蔡英文出於「兩害取其輕」的策略考量,防止國民黨重掌台北市的位階,高於犧牲民進黨員姚文智、呂秀蓮的參選權,及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參選人的反彈。
蔡英文曾以「台灣意識」敲打柯文哲。但柯文哲卻「扮豬食老虎」,不作正面回應。這可急壞了民進黨,對是否禮讓柯文哲發生了動搖。而陳明通的上任,就針對「兩岸一家親」是為「雙城論壇」而提出,就從「台北市必須直接申請」下手,「默契」地配合了民進黨的黨務和選務。
就此而言,也是剛履新的國台辦主任劉德一,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不比張志軍纏鬥張小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