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珠澳合作「海洋文章」值得一做 陳觀生

2018珠澳合作會議最近在珠海舉行,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珠海市市長姚奕生在會上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即將出臺實施,雙方均認同兩地必須把握機遇,攜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梁維特同時與珠海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在珠海會晤,雙方就發揮珠澳優勢,互利共贏,與大灣區兄弟城市共同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等進行了深入交流。有專家指出,珠澳合作尚有巨大空間。珠海、澳門兩地的融合還不夠,一牆之隔的很多資源,如教育、科技、服務業等尚未有效整合起來。特別是珠澳兩地合作可在確定澳門管轄海域之後,結合水域利用,突出海洋,展開一系列海洋產業鏈的構建,圍繞生態環境、海域管理與珠海形成對接及協調,做好「海洋文章」。

珠澳合作把握大灣區機遇

據內地傳媒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最近到廣東調研自貿試驗區建設和深化粵港澳合作等工作。韓正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要高品質高起點做好大灣區規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要優化產業佈局,發展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要吸引國際創新資源集聚,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區域。因此,地理優勢使得衍生而來的「灣區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創新爆發的重要增長極,如美國紐約灣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基於這一模式而生,同時這也是首個由國家層面確認的「灣區」,其潛力與重視度可見一斑。

黨的十九大明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寫進報告,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簽署了大灣區的建設框架協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呼之欲出,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統計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達到10萬億人民幣(約合1.49萬億美元),已超過三藩市灣區,接近紐約灣區水準,進出口貿易額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港口集裝箱輸送量是另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粵港澳大灣區還擁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和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整個大灣區聚集了珠三角9大城市,它們身後就是全球領先的製造業基地、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城市、華南最大商業中心、文化旅遊中心,擁有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而港澳具備「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國際人才優勢,同時也是國際金融中心,澳門更是全球主要的娛樂會議中心。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戰略佈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優勢。「一國兩制」和三個獨立關稅區,為對接國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的制度疊加效應,擴大了貿易和產業合作的選擇面。

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城市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功能是三大灣區的綜合,打造成一個集科技灣區、金融灣區以及產業灣區於一體的綜合灣區,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意產業中心、醫療中心、高等教育中心、人才中心。

新時代下,要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始終佔有重要一極,發揮城市群的競爭力尤為關鍵。大灣區內的各大城市發展程度不盡相同,但若融合到位、互補到位,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先行者,將在中國新一輪增長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最具實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也是指日可待!

梁維特與郭永航會晤時表示,新時代必須要有新作為,澳門除一如既往,與兄弟城市攜手投身新時代建設,更要和珠海一起,抓緊新時代機遇,以創新思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進一步完善珠澳溝通協調合作機制,根據「國家所需、區域所有、澳門所長」,充分發揮澳門金融、旅遊、中醫藥、科技等優勢,與珠海開展精准務實合作,推動珠澳兩地互利共贏,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為珠澳兩地以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創造一個更優質、更具發展潛力的生活圈。

郭永航指出,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珠澳兩地合作前景廣闊、時不我待。希望雙方以澳門回歸20周年為契機,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橫琴自貿試驗片區制度創新優勢,共同發展新產業、新經濟,促進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便捷有序流動,共同做強做大做優能夠輻射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和發展引擎。可見珠澳兩地都認識到新時代兩地合作迎來新的機遇。

澳門如何定位重構「空間秩序」

改革開放之初,澳門一度是珠海走向世界的「視窗」。據《光明日報》報導,從1978年到1999年澳門回歸,澳門在珠海的投資項目累計近1800項,占珠海外商投資總額近三成。改革開放前20餘年,澳門已成為珠海利用外資和出口的重要管道,成為珠海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經貿夥伴。但這一時期的珠澳合作交流,主要是自發性、分散性的,基本停留在企業、民間層面。

1999年澳門回歸後,特別是2009年橫琴新區的掛牌,讓珠澳、粵澳合作進入到政府搭台服務,從垂直分工到區域融合發展、資源互補的全新階段。

除了市場經濟調節下人員的自發流動,珠澳的經貿交流更是源遠流長。特別是近年來,伴隨珠海經濟的起飛,越來越多的澳門人和澳門企業湧入珠海「淘金」——投資或創業。與澳門僅隔一條水道的珠海橫琴,更是成了珠澳合作的「主陣地」。

橫琴新區成立伊始,就被國家賦予了「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使命,並先後成立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以及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作為對澳合作的主要平臺。

不過,較長時間以來,珠澳合作與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間的合作都存在一個類似的問題。就是珠三角地區「條塊經濟」與「空間破碎化」共存,城市群內部協同治理機制缺失。「條塊經濟」導致產業同構現象明顯,要素流動成本過高。「空間破碎化」導致城市發展效率不高,難以整合,土地二次開發成本較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重構「空間秩序」。

協同治理機制是影響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一系列的組織機構與制度安排構成。珠三角地區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雖分別建立起主要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制度,但其常設協調機制僅限於臨近地級市之間,協調範圍和力度較小。粵港、粵澳聯席會議雖然建立多年,但由於制度落差的存在,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總體而言,粵港澳城市群著眼於世界級城市群的協同治理機制還遠遠沒有形成。

有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經濟地理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空間秩序的重構,從過去的強中心格局走向網路型樞紐格局。國際著名灣區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行政邊界模糊化、區域發展協同化。以三藩市灣區為例,除了三藩市與聖荷西兩個中等城市外,灣區還有很多連成串的小城市,它們的基礎設施水準與三藩市相差不大,大公司聚集度和房價甚至還超過三藩市。在三藩市灣區,人們不會刻意區分行政概念上的城市,而是把所有的地方統稱為灣區。在這一點上,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巨大差距,就算是內地的廣州與佛山、中山,深圳與東莞、惠州仍然存在明顯的行政邊界,更不要說港澳與珠三角其他城市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行政體制等的阻隔。所以,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秩序,會逐漸從目前的強中心格局走向網路型的樞紐格局,從傳統的三角洲經濟走向更均衡、更開放、更新銳的灣區經濟。

橫琴方面披露,截至今年8月,橫琴落地的澳門投資專案共26個,協定供地面積總計3.21平方公里,實際累計供地2.43平方公里。澳門特區政府已推薦83個項目進入粵澳合作產業園,預計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區前期發展中心已投入使用,一批澳門企業進駐了商業孵化中心。

成立2年多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如今已成為澳門青年創業的「夢工廠」,截至目前,累計孵化218個項目,其中港澳團隊129家。擁有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專案36個,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及廣東省高企培育入庫近30家,孵化企業累計申報各項科技專案超過80項;穀內企業累計申報專利數量超過600件,已獲授權專利數量逾300件。

橫琴澳門創業穀的發展壯大,是珠澳、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的縮影,「它一方面承擔著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澳門青年成長成才的政治使命,一方面經濟功能不斷完善,創新溢出效應明顯」。

這種日益密切深入的合作讓珠澳兩城都從中獲益。一方面,面積僅30多平方公里的澳門不及珠三角一個普通的鎮,長期飽受空間資源匱乏之困,亟須通過與橫琴的合作,突破空間瓶頸,另一方面,借助澳門的資金、產業、人才,橫琴得以在過去幾年實現了「跳躍式」發展,GDP從2009年的2.85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7.45億元,7年翻了55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8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759倍。

珠澳合作在大灣區重構「空間秩序」中的定位,應該是在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下,最終為實現「產城融三結合」的大灣區,實現經濟共融、城市共用、產融共興、生態共美、體制互補,發揮樣板作用。

海洋產業是珠澳合作最大空間

長期以來,粵澳合作的概念總被外界理解為是珠澳合作。但最近幾年,珠三角交通網絡的突飛猛進,令原有的區域城市合作格局出現新變化。中山、江門等珠三角周邊城市也紛紛牽手澳門,各類實質性開發專案接連上馬,為粵澳合作注入了新內涵。

2014年的年度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簽署6協定,大專案幾乎都被中山拿走:澳門與中山翠亨新區合作開發「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首期面積5平方公里,粵澳遊艇自由行也放在中山首個試點。

2016年,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廣東與澳門共建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該經濟區規劃範圍包括江門市新會區、臺山市、恩平市的20個沿海鎮(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華僑農場),總規劃面積約324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520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約27.5平方公里。在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珠三角可謂一枝獨秀。

去年《關於印發實施粵澳合作框架協議2017年重點工作的通知》列出了69項合作內容,儘管珠海仍是最大贏家,拿到了18項,但中山、江門也分別有7項、3項。

去年下半年,澳門與中山、江門開展合作的消息頻出。江門還創造性地提出了「飛地」合作構想,即銀湖灣填海的A區,規劃面積15570畝,作為澳門「飛地」,探索實施深度合作開發模式,「澳門在該區域內擁有自主管理許可權,自主決定開發模式與方向,自主進行經營與發展」。

另一方面,澳門也加速在中山、江門佈局,為澳門創業青年拓展空間。江門發改局披露,該市將以環保電鍍基地周邊地塊為載體,規劃總面積6098畝,打造澳葡青年創新創業的新平臺。在開發模式上,將參照天津生態城、廣州知識城,採取「江門出地、澳門出資、合作開發、共同發展、利益共用」的合作開發模式,由江澳雙方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負責土地一級開發、市政公用事業建設管理、進行全球招商引資和園區運營服務。

中山也醞釀成立澳門青年創業基地。澳門中山青年商會早些時候向媒體透露,已與中山翠亨新區簽署粵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合作協定,並分別與中山翠亨新區、中山市青年聯合會、國家健康基地等六個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關係協定,助力澳門、中山兩地青年創業就業。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粵澳兩地帶來了新機遇。過去由於交通不便,與澳門毗鄰的珠海自然是首選的投資合作對象,但隨著廣佛江珠城軌動工,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交通日益便捷完善,未來澳門、江門、中山等城市都將融入半小時經濟生活圈,中山、江門等珠三角城市對澳門產業、人才、資金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大。

儘管越來越多的珠三角城市紛紛「牽手」澳門,但與澳門隔水相望的珠海在粵澳合作上的優勢仍難以替代。專家認為,未來珠澳一體化有非常大前景和市場潛力,珠澳兩地各有優勢,又臨海對望,珠海區位條件良好,特色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規模增長較快,澳門面積狹小,要發展成世界級的休閒中心,須依靠外力支援,區域合作是澳門、珠海的不二選擇,其中海洋產業合作是雙方合作的短板,也是最大的空間所在。

因此,珠澳兩地合作應圍繞生態環境、海域管理與珠海形成對接及協調;圍繞產業發展,如推濱海旅遊、海洋文化,或與海洋有關的高端服務業,像海洋金融、海洋會展等,同時兩地應整合兩地旅遊教育資源,塑造和發揮各地旅遊特色。

珠海擁有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所欠缺的生產和市場腹地,是相容性較強的經濟功能區。海洋經濟合作是提升珠澳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兩地應加快海洋產業合作,重點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新能源利用等,實現澳門與珠海海洋經濟的大發展,令其成為全國海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全國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及海陸一體開發、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全國科學發展的示範區、南海海洋經濟綜合開發的試驗區。

也有學者認為,澳門土地面積狹小,發展旅遊休閒的空間有限,旅遊休閒面臨發展瓶頸。珠海存在海島旅遊資源開發深度不夠,要突破這些瓶頸,最優的解決方式就是發揮區域合作優勢,加強旅遊合作,積極拓展旅遊休閒空間,共同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珠澳旅遊休閒新灣區」。

據瞭解,珠海正在謀劃建設以萬山群島為核心的環港澳海洋經濟帶。一方面,珠海將積極對接港澳資源,探索粵港澳合作海洋開發的相關政策和辦法;另一方面,珠海將與環珠江口區域城市緊密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明顯、帶動作用強的珠三角海洋經濟區。此外,依託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和建設規劃中的深中通道、黃茅海大橋,珠海將建設珠江口西岸綜合保稅港區,提升海洋經濟的資本運營和金融服務功能,促進海洋產業高端化發展。

近年來,在做好海洋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珠海發力打造以「海洋、海島、海灣」為核心的濱海旅遊業,以獨樹一幟的定位和格局,推動海洋高端服務業站上更高的發展平臺,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萬山海島游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根據部署,下一步,珠海將大力培育旅遊新業態,以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大力發展水上運動和遊艇遊釣產業,深化與港澳濱海旅遊合作,推進旅遊服務貿易便利化,打造灣區旅遊核心,創建濱海旅遊示範區。

珠海官員曾表示,發展海洋經濟,不光要盯住珠海自身的產業建設,更要開闊視野,當前須緊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等重大發展機遇,與灣區城市協同合作,積極推動海洋事業蓬勃發展。

因此,珠澳合作尚有巨大空間,特區政府應該積極謀劃加強與珠海方面合作,發揮本澳發展休閒旅遊和資金充足的優勢,參與珠海建設以萬山群島為核心的環港澳海洋經濟帶,和珠海一起做好經略海洋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