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傳媒將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昨日在北京會見澳門新聞界高層訪京團一行時,對澳門新聞界人士長期以來在宣介「一國兩制」方針和中央對澳門的政、宣介國家發展成就、支持澳門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促進澳門繁榮穩定等方面所做的有效工作表示感謝,希望澳門新聞界與內地有關部門和業界加強交流合作。張曉明還表示,今年在國家層面將舉辦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動及多場主場外交活動,明年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國內外、海內外關注的重大議題很多,希望澳門新聞界繼續秉持愛國愛澳傳統,講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做好有關報道和資訊工作,為相關活動順利舉辦增添良好的輿論氛圍。張曉明還就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和作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以及澳門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的重要貢獻等議題與訪京團成員交換了意見。張曉明的談話內容,對澳門新聞界人士是很大的鼓舞,激勵著他們繼續秉持愛國愛澳的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為實現國家的「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為全面完整地落實貫徹「一國兩制」事業,而「鼓與呼」。

長期以來,澳門的中文媒體及其從業人員都是堅持愛國愛澳立場,並不止是從澳門回歸之日始。尤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低潮之後,除個別有特殊背景或實力雄厚的傳媒機構外,多數中文媒體都是艱苦經營。其中有經營者被迫按押住房,向銀行貸款以支撐報社的經營。為此,在一個有後來擔任首任行政長官的何厚鏵出席的本澳中文媒體負責人座談會上,就有一位報社負責人哭訴「午夜夢迴」,亦即夜間睡覺時也被經營困難所困擾,「半夜驚醒幾多回」的苦況。這位負責人由此而發出了「唔知為乜」──「不知道為的是甚麼?」的自問。

為的是甚麼?為的是,──在回歸前,為了擁護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促進過渡期事務順利進行而「鼓而呼」;在回歸後,為了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和《澳門基本法》,維護澳門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促進澳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維護中央對特區的全面管治權。正是大家都自覺地肩承起這一光榮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夠在「糧斷彈絕」之下,苦苦死撐,迎來了天亮──澳門回歸,並奔向澳門美好的明天。

為此,曾有一位報界前輩指出,這些並無「上級主管單位」的民營媒體,本身也並未承擔任何公權力機構交托的「任務」,但都能在如此艱辛的條件下,自覺地堅持愛國愛澳立場,支持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及澳門過渡期事務,並沒有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另搞一套。

澳門回歸後,澳門中文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繼續發揚愛國愛澳精神,在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環境下享受新聞自由的同時,又將履行「社會負任論」的自覺性,升華到新的高度,轉化為支持和監督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依法行政。應當說,在澳門特區實踐「一國兩制」比香港特區更為成功的背後,就包含了澳門傳媒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比香港同業更能准確領悟和處理「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論」之間關係的事實。

當然,隨著澳門的回歸,及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兌現其在競選特首時向中文傳媒作出的承諾,及繼任行政長官崔世安「何規崔隨,以「協助提高競爭力」的方式給予適當的津貼,使到部分曾經經營十分困難、瀕於倒閉的媒體,得以渡過難關,繼續生存,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享受到了澳門回歸的成果。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一善政不但是避免了可能會出現的「回歸後澳門媒體紛紛倒閉」,因而令「一國兩制」蒙上陰影的現象,而且也可使各家媒體得以繼續發揮「第四權」的作用,既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又努力擔當監督及督促的角色。因此,從另一角度看,這一善政保証了澳門的新聞自由及言論多元化,避免了只有「一個聲音」。

更值得欣慰的是,特首何厚鏵作出資助傳媒的決策,並不是為了「收買媒體」。而是正如上述,是為了保障新聞自由及言論多元化。實際上,特區政府在資助傳媒後,並沒有干預媒體的言論(即使是批評政府的言論)。這就使各家媒體在自覺地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同時,又努力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而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從而促使政府更好地依法施政,實施「一國兩制」的表現更為出色。這是一個因果相關的良性循環關係。

正因為如此,,澳門媒體就能夠在沒有後顧之憂之下,積極發揮「雙重作用」,在嚴格監督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同時,也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的利益,為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利益,為反對及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澳門事務,發揮了別的行業不能替代的作用。澳門「一國兩制」事業的成功,澳門特區呈現「風景這邊獨好」的欣欣向榮景象,也有著媒體的一份貢獻。

實際上,媒體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同時在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在市場經濟和面臨新媒體及自媒體、社交媒體的激烈競爭衝擊下,媒體固然要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更要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建設。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資訊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即使是強調媒體監督作用的西方新聞學理論,也沒有忽略媒體的社會責任論。因此,睿智且負責任的媒體,總會體察民意、順應潮流,總會善於把握社會脈搏、研判時局走勢,總會提出關鍵命題、做出核心引領。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必然反映公眾心聲,代表公眾良知,引領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秩序,滋潤社會關係,推動社會進步。而面對各種新媒體的激烈競爭,澳門媒體也得加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建設。儘管媒體得到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應居安思危,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爭取繼續牢牢地掌握「話語權」,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佔領宣傳「兩個一百年」和「一國兩制」事業的輿論高地。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