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大陸發展將轉化為統一動力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電】「大陸只要沿著現有道路繼續前進,就能够為兩岸和平統一提供動力」,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24日在北京表達了對兩岸和平統一前景的樂觀期待。

當天,第三屆京台學者共研會在北京舉行,十餘位兩岸學者圍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主題展開討論。作總結發言時,龐建國說,兩岸有識之士對台海現況感到焦慮,但從長遠看,大陸發展動能將最終轉化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動力。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也認為,兩岸關係目前可控,前景可期。他說,兩岸同文同種,情感因素是兩岸交流合作的粘合劑與助推器,從過去經驗看,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融合,不僅有助於緩和台海關係,也能為兩岸同胞帶來福祉。不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兩岸交流仍可對兩岸關係發展起加持作用,並且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內生動力。

針對「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景,多位學者從歷史、理論和策略等維度加以分析,借鑒港澳經驗與注重兩岸關係特殊性是與會人員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追溯了「一國兩制」政策的發展歷程後指出,「一國兩制」一開始是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卻首先在香港、澳門得以實現。「一國兩制」仍是未來兩岸統一最佳模式,但應該體現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包括政治符號處理、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安排等問題與港澳實踐要有所差異。

與會兩岸學者認為,大陸發展對台灣青年磁吸效應顯著。大陸高速發展及「31條措施」等優惠政策為台青赴大陸求學、就業與創業營造了有利條件。

台灣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壯熙表示,大陸高科技產業與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高校研究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這與台灣的「悶經濟」以及愈發衰弱的高等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台灣學生申請到大陸高校就讀人數持續增加,僅上海交通大學一校,今年就有逾600名台灣高中生申請。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引述相關數據說,台灣18至29歲青年群體因「31條措施」增加赴大陸發展意願的比例超過60%,而台青對大陸不友善比例下降到39.8%,10年前這個數字是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