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經過一年多運作,美國反華政客炮製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下稱「涉疆法案」),不僅在國會兩院過堂,還於當地時間17日簽署成法。
打上「白宮認證」封印的這一法案,並不能掩蓋其流程上的草率、內容上的失真、論調上的乏善可陳——「相似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以人權之名行強權之實、以人權外衣美化暴恐實質,這不正是美方一向擅長的套路嗎?國際社會看到的這類「美式劇本」還少嗎?以此詆毀中國形象、抹殺「新疆之治」的圖謀能得逞嗎?
今天,新疆尤其南疆地區民眾對日常安全滿意度的流露,既有對安定環境的肯定,又有對平凡生活的知足。而在幾年前,他們的日子是灰色甚至血色的,面臨著暴恐和極端勢力的威脅……從「亂」到「治」,折射出中國治疆政策之下的新疆蛻變。
以人類普世價值來衡量,「治」意味著新疆變得更文明、更進步,可在美國的敘事裡卻成了「沒有人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中國治疆政策的精髓,恰恰在於對人權的最大化觀照,在於對新疆人如何生活更好的久久為功。
「保安全才能保人權,不反恐就不能保人權」。自1990年至2016年底,新疆發生數千起爆炸、暗殺、投毒、縱火等暴恐事件,觸目驚心。作為中國反恐、去極端化鬥爭的主戰場,新疆近年來堅持打擊與預防相結合,依法開展反恐去極端化工作,成效有目共睹。
即便面對血腥的無差別屠殺畫面、繳獲的巨量暴恐武器、受害者聲淚俱下的控訴,美涉疆法案仍將中國合法正當的反恐行動,歪曲為針對特定民族宗教群體的迫害,恰恰是對恐怖主義的縱容、對人類文明的褻瀆。
但事實就是事實,它抹殺不了這些年中國治疆政策的成效,改變不了新疆連續三年半未發生暴恐案件的記錄,壓制不了「麥西來甫又跳起來了,都塔爾又彈起來了,時尚的衣服又穿起來了,早市夜市又重新開起來了」的新疆活力。
即便面對教培中心學員「在恐怖犯罪路上回了頭」的傾訴,面對近千名外國使節、官員、媒體等各界人士帶回去的新疆見聞,面對伊斯蘭合作組織外長理事會相關決議的點贊,美國依舊在汙名化教培中心的路上一意孤行,更讓國際社會認清了美國的別有用心。正如美國《國際聚焦》雜誌所觀察,喀什教培中心的年輕人們「受到良好對待,看上去很快樂,有人或許認為這些年輕人受到脅迫,但快樂是裝不出來的」。
同樣作為恐怖襲擊事件的受害國,美國如果真正關心新疆的人權問題,就應該多關注那些在暴恐事件中受到傷害的普通人——熱愛跳舞的新疆姑娘被暴徒炸掉雙腿,中道正信的宗教人士受到排斥甚至被殺害,遭極端主義思想洗腦的年輕人感慨被魔鬼附了身,烙下恐襲創傷的母親走在街上擔心隨時會丟命……遺憾的是,美國政客的同理心早已被意識形態偏見踩在腳下。
不過,這個世界早已不是「一言堂」,國際社會能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何為真實的新疆。「新疆之治」不僅讓國際社會體悟更豐富的人權內涵,也為全球反恐去極端化行動樹立了另一種參照,這也正是「新疆之治」的普世意義。
研究報告稱,美「涉疆法案」是紕漏百出的一場語義遊戲
(中新社廣州6月19日電)當地時間6月17日,美方將所謂「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以下簡稱「法案」)簽署成法。針對該「法案」,暨南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院19日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該「法案」在概念、邏輯和事實方面均存在嚴重問題,「儼然成為美國自導自演、紕漏百出的一場語義遊戲」。
報告指出,該「法案」打著維護「人權」的幌子,刻意抹殺新疆當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現實,無視新疆依法依規打擊恐怖主義、保護人權的努力。「法案」條款充分反映了美國在處理恐怖主義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和霸權邏輯。
報告認為,「信源合法性不足和缺乏多方印證」是該「法案」的硬傷之一。「法案」對新疆教培中心的正面報導不予採用、對中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視而不見、對恐怖主義施予中國的苦難完全忽略,而利用服從美國控制的基金會、媒體的資訊,甚至徵用謠言,試圖建構西方世界對中國新疆的敘述方式和基調,「當一個信源反映的事實或觀點和美國政府的偏見認知、意識形態需求一致時,他們就往往會選擇性地選取支持它的證據而忽略相反的證據。」
報告稱,「法案」「SEC Finding」部分所列舉的資料與情況,基本來自美國政府部門或其支持的媒體、基金會,信源不可靠。據美國網站「灰色地帶」的報導,美國控制的這些機構或組織名單包括自由亞洲電臺、「世界維吾爾人大會」、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以自由亞洲電臺為例,該機構由美國國會授權設立,資金來源於聯邦年度撥款。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自由亞洲電臺是美國中情局全球宣傳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告稱,美國政府通過機構設置、政治庇護、資金支持等各種形式,對這些基金會、媒體和記者進行收編。同時,西方媒體在報導中國時故意忽略這些信源的不可靠性。
據悉,在「法案」正式簽署成法前,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三個「法案」版本,研究報告指出,這其中對一些內容進行多次修改,例如,在第三版「法案」中,刪除了眾議院版「法案」對所謂「教育營」的種種指控,無法具體列舉「教育營」具體行為,而是避重就輕地認定。這一來回增刪的事實表明美國國會對所謂「教育營」的情況並不瞭解;第一版「法案」中指責中國政府未對2017年、2018年發生的幾起死亡事件進行調查。第二版「法案」又將這些「罪狀」一一刪除,說明國會沒有相關資訊支援。
「‘法案’籠統泛化的事實描述,或許意味著美國國會在法案起草過程中,沒有進行嚴格的事實核查工作。從一系列的改動來看,美國國會並未掌握準確而全面的事實,因此只能對法案條款進行修改。」報告分析指出。
報告還分析了該「法案」的語義策略,美國政府借「法案」將涉疆的反恐和反分裂問題,置換為人權、民族、宗教問題,指責中國新疆的人權狀況和治疆政策。具體來說,美國將中國的治疆政策引入負面的語義框架,以汙名化中國形象和民族政策;使用話語區隔的方式,以「雙重標準」看待中國的反恐政策,否認中國反恐怖主義和去極端化的成績;運用情緒化的詞彙,激發維吾爾人的羞辱感,煽動暴力。
例如,法案以二戰時期針對納粹德國的詞彙來框定中國進行話語生產,從而將涉疆問題引入到歷史上的種種慘痛記憶和負面語義系統之中。西方媒體以「集中營」來指代「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實際是一種語義連接的政治實踐。
又比如,BBC中文記者去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採訪,所見所聞皆是培訓人員良好的狀態和精神風貌,但記者錯誤使用「聲畫對位元」技術,畫面呈現是好的,解說詞都是負面的,以剪輯技術把偏見硬生生地嵌入新聞報導。最終,真實、正面的詞彙被西方媒體有意過濾殆盡,將涉疆問題引入負面語義系統的深處。BBC相關報導將中國的反恐舉措標籤化為「洗腦」「納粹」「懲戒」等,並輔之以一種暗色調、詭異的視頻音樂,將中國反恐、反分裂、反宗教極端主義的努力描述為「邪惡」國家的「反人性」之舉。這種基於意識形態的話語區隔,把中國反恐排擠在世界和平、反恐等話語之外,對中國反恐、反分裂的雙重標準便應運而生。
此外,研究報告還指出,「法案」使用「任意拘禁、虐待、騷擾」「長期壓迫」「酷刑」等語言,描述一種令穆斯林居民感到「受辱」的情景,尤其通過用一些子虛烏有的傳言,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激發新疆穆斯林居民的「羞辱感」,這種煽動會讓新疆的穩定與發展面臨更大挑戰。
報告指出,需要警惕美國政府長期使用這種「話術」將中國涉疆問題引入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和暴力無意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