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與疫情夾擊 台灣勞動力增速創新低

【香港中通社1月3日電】台媒3日報道,受少子化影響,台灣勞動力短缺情況日益嚴峻,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雙重打擊下,去年前11月勞動力人口同比增長0.16%,增幅創歷史新低。

報道稱,根據台灣當局“主計總處”最新人力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去年1至11月勞動力人口平均為1196.4萬人,年增率僅0.16%,不僅較前年同期減少0.46個百分點,更是有史以來最低增速。

“主計總處”解釋,台灣勞動力本來就受少子化影響,近幾年增幅逐步降低,去年又多了疫情干擾,企業營運受衝擊,導致就業人數連續8個月較前年同期減少,連帶影響勞動力人口增長。

台灣對勞動力的定義,是“15歲以上可以工作的人口,包括就業者及失業者”,若工作受到疫情影響,淪為失業者,仍會被視為勞動力,但疫情不僅讓許多人失業,部分民眾更因此不再找工作,變為“非勞動力”。這是去年勞動力人口增幅大減的關鍵。

“主計總處”分析,因各種原因沒有工作且後續沒有找工作者,就是非勞動力。換言之,“找工作”是成為勞動力的關鍵。去年畢業季明顯看到畢業生投入職場、找工作的情況不如往年,因“想工作但未找工作”而成為非勞動力的人數增加,也可能與疫情衝擊之下,企業經營先求穩健,減少對外招聘有關。

有求職平台指出,疫情之下,許多企業減少徵才甚至裁員,中年人多有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即便原工作受影響,多半會繼續求職或轉行;相較之下,畢業生找工作若不順利,家中父母又可給予經濟支援,可能就會暫緩求職,成為非勞動力。

此外,雖然建築工程業因為樓市火熱,嚴重缺工,但工作辛苦,年輕人投入意願不高;而年輕人最嚮往的工作類型如航空、餐飲、旅遊業等,都是疫情重災區,導致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工作,干脆先休息。

“主計總處”認為,去年有疫情的特殊因素,台灣勞動力人口增長力道才會明顯放緩。預估疫情因素淡化後,會慢慢回升,勞動力不至於繼續維持接近零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