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宜以金式思維解讀「廣義和平協議」

馬英九近日提出了「廣義和平協議論」。本週三的國民黨中常會安排「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林祖嘉進行專案報告,題目為《黃金十年與臺灣經濟發展願景》。林祖嘉主張「ECFA」完成協商後,啟動兩岸和平協議,但它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協議」,不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協議」,也不是「兩岸和平獨立的協議。馬英九聽後指出,簽署和平協議的條件很清楚,就是「國家需要、民意支援跟國會監督」,但即使沒有簽和平協議,還是可以透過別的途徑把兩岸和平發展的現狀制度化,「現在的十六個協議,每一個協議其實都是廣義的和平協議。

馬英九的「廣義和平協議論」推出後,引發各種不同反響。撇開國民黨、民進黨和親民黨籍的政治人物的「制式反應」不說,一些學者的分析也是各自解讀,伸義不同。有說是馬英九既想穩固和平局面,又害怕啟動政治談判造成局面失控,因而只能人為地將兩岸和平制度化和政治談判區隔開來劃清界限,甚至是在搪塞國民黨內部和島內民眾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的呼聲,進而繼續推動「不統不獨不武」隱形「台獨」路線的;也有說是馬英九顯然是在向外界傳達他仍打算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只是會用「零存整付」的方式來完成的;亦有分析馬英九要發明另外一個詞語,或者拿軍事互信替換和平協議,但同樣能做到將兩岸和平制度化,從而可以降低民眾對於像和平協議這種敏感辭彙的抵觸情緒,並可化解之前承諾的和平協議必須經過「公投」等諸多附加條件的束縛的。

其實,我們回想在「總統」選舉中發生的一些事,雖然各自不相干,但卻可以「有機」地串接起來,或可從另一個角度揣測馬英九的「廣義和平協議論」是怎麼一回事。

其一、馬英九在競選期內,曾拋出帶有「三條件」限制的「十年內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震撼彈,這本是一個極佳的選戰策略,可以揚長避短,運用兩岸關係是自己的強項就是蔡英文的弱項的特點,將「總統」選戰議題拉到兩岸關係高度,從而將一直刻意避開兩岸議題,反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拉落水」,達到破解當時選情甚冷的困局,炒熱對自己有利的選戰氣氛之目的。但馬團隊卻又突然拋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必須進行公投」之說,讓一直將「公投」視為另一個「神主牌」的民進黨如獲至寶,隨即進行反攻,向「立法院」提交「公投法」修訂法案,國民黨只得予以封殺,而致使馬團隊被蒙上了「葉公好龍」的形象。

盡管如此,馬英九對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還是懷有期盼的。這從他今年春節拜年的第一位對象,排除了李登輝,而是與胡錦濤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連戰,就可知他的靈魂深處。但是,他也知道,目前要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因此,不能強渡關山,必須迂迴進行。至少是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爭取台海和平,那麼他的「歷史評價」中就可以基本上定下來了。

其二、在「總統」選戰過程中,他的大軍師金溥聰巧妙地把「九二共識」去掉政治外殼,而以經濟議題包裝,成功地說服了多數選民。結果,他贏得了「總統」大選,爭取連任成功。他把此視為「九二共識」的勝利。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必給他帶來極大啟發:兩岸和平協議同樣也可以使用「金氏手法」進行包裝,首先是將「和平協議」與「和平統一」區隔開來,消除島內部份民眾的疑慮;其次是將「和平協議」包裝成「經濟議題」,讓經濟選民們都可以接受,就象在這次「總統」選舉中接受經過包裝的「九二共識」是經濟議題,而不是像北京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甚至還要淡化馬英九自己曾經賦予的「一中各表」內涵。在廣大民眾逐漸並普遍接受和平發展,使之成為一個「好東西」後,再徐圖「量變」成「質變」,逐漸增加政治意涵,好聽一點是「潛移默化」,不好聽就是「溫水煮蛙」,到時要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就水到渠成了。但不一定非要在馬英九任內實現不可,一方面確實仍有許多障礙,馬英九任內未必能完全消除,另一方面馬英九本人魄力不足,有點優柔寡斷,一遇到阻力就往回縮。可能要到下一代,如對歷史感較強,而且行政能力穩準狠的吳敦義,或是既懷有強烈統一觀有充滿幹勁的朱立倫才能實現。

其三、曾經被汙名化為「無能」的馬英九,在前有蔡英文狙擊,後有宋楚瑜扯後腳的情況下,仍能獲勝,雖然原因很多,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與兩岸關係因素攸關。就連馬英九自己也不諱言,因而他發表勝選感言時就說是「九二共識」的勝利;而民進黨人為了推卸責任,卻說是遭到北京和華盛頓打壓,換言之就是中美的勝利。但不管怎樣,台灣民眾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心理,都是實實在在的,這使馬英九增強了對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信心。

應當說,正如陳淞山所分析的那樣,馬英九要以經濟議題來包裝和平協議,並將兩岸和平協議的完整內容逐一拆解成可以迴避「公投」手段的多個不同具體協議,藉此解決兩岸和平發展現狀制度化的政治需求,並適時回應中國大陸對兩岸開政治談判的壓力的思維,除了是來自金溥聰對「九二共識」的包裝手法經驗之外,也是受到了一些學者的影響。如台大政治所教授石之瑜就指出,「要說服馬英九為兩岸和平長遠制度化設想,要替他想出下臺階,比如將和平協議內容化為多個不同但具體的協議,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兩岸海上安全協議、兩岸處理與第三地之間的領海爭執協議、兩岸海峽中線協議、兩岸軍事熱線協議、兩岸互設辦事處協議等等,他才可能考慮。」

「廣義和平協議論」,或許在北京的心裡,有點不是滋味,擔心會被馬英「忽悠」了,就像他將「九二共識」包裝成「一中各表」,後來更是淡化為「經濟」議題那樣,將所有經濟協議都視為和平協議,從而迴避政治協商,並作為抗拒統一的代名詞。

其實,馬英九即使是有此「陰謀」,也不足懼,應該像在大選過程中,明知馬英九的「九二共識」變了味,但只要是有利於阻止「台獨」勢力上臺,只要能讓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景持續下去,那就無妨。因此,同樣也可以寬容看待「和平協議廣義論」。當然,更要像這幾年來暗中使力那樣,不著痕跡地匡正航向,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馬英九的「量變化質變」。當年共產黨就是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集小勝為大勝,而戰勝了國民黨的;如今,國共不再是敵對關係,是「反獨」的同盟軍,又何妨像這幾年來利用十六次協議,暗中佈局,包括大陸各省市親到農漁產地採購,開放個人遊來活絡台灣的旅遊消費行業,以至在投票前向台商提供便利等更為進取穩妥的手法,促成其成為既成事實?

因此,「廣義和平協議論」只要處理引導得好,就是一個轉折點式的大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