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民調派」牛刀小試的幾個啟示

民進黨昨日召開的每月例行中執會,討論黨內「總統」、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初選的提名辦法。雖然會議冗長達到四個小時,但並未如此前所預料的「炮聲隆隆」,而是氣氛相對平和理性,而且主張「黨員投票」的呂秀蓮、蔡同榮、莊瑞雄等雖然有出席會議,卻只是發表了「總統」初選應當納入黨員投票的意見,而並沒有正式提出議案。因此,只有黨版「全民調」方案被提交到中執會討論,也就無須動用到表決,徑直提交將於本月二十二日召開的民進黨「臨全會」議決。盡管「民調派」與「黨員派」究竟鹿死誰手,還要待到「臨全會」召開時才能真正分曉,但從現實環境看,代表民進黨內新生力量的「民調派」將會奪得這場黨內權鬥的勝利,而代表黨內元老勢力的「黨員派」將會一敗塗地,已是沒有懸念。並將以此為契機,令到民進黨真正實現新老交替,而且民進黨對組織形態,也將由現時的剛性政黨,逐漸轉型為半柔性政黨。

據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在中執會後的記者會轉述,昨天的中執會會議過程理性平和,執委們的意見也都做了充分陳述,氣氛並無外界報導般激烈,也沒有動用到表決。在會上,前「副總統」呂秀蓮、「立委」蔡同榮和臺北市黨部主委莊瑞雄都提出了「總統」初選必須納進黨員投票的意見,但其他與會者也說明這會涉及讓對手有司法操作及增加分裂的空間。蔡其昌宣佈,中執會通過的「總統」初選辦法提案確定以全民調的方式進行,排除黨員投票,但為了尊重黨員,會在民調前舉行政見會。區域「立委」的提名也將以全民調的方式產生;但由於會議時間已晚,不分區「立委」的提名方式,將留待下周增開的中執會決定。在區域「立委」艱困選區方面,將採取徵召的方式提名。在上次「立委」選舉中,得票數未達百分之四十五的選區,即視為「艱困選區」。上述辦法都還需交由「臨全會」通過。昨天的決議,將「全民調」與「黨員投票」兩派的戰線拉長到「臨全會」。因為呂秀蓮所提的「政見辯論或發表會、黨員投票、舉行民調」三階段初選提案,連署人數已可成案,將在本週末繼續努力尋求支持,下週一就會將該提案送交黨中央。

表面上看,「全民調」方案與「黨員投票」方案之爭,只不過是方式方法的區別而已,如以「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觀點看,只不過是方式方法的區別而已。但其實大不然,這將關係的民進黨內元老派和尚新生派透過「總統」和「立委」初選的博弈,而展現的黨內權利鬥爭。由於蔡英文認定選票來源應是多元化,不能完全依賴強烈的政治意識,故在幾次選舉中,蔡英文都是以其跳脫深藍與深綠的束縛特色,走理性路線,說話四平八穩,吸引不少中性選民支持。倘若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是以全民調產生,獲得中性選民認同的就將佔盡優勢,不但坐穩民進黨主席的位子,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泛綠陣營的共主,民進黨將實現真正的新老交替。但部分元老派的民進黨員認定蔡英文在民進黨的資歷不深,所以相當不服氣。他們認定「全民調」對蔡英文有利,所以主張是由「黨員投票」決定,並在各地辦辯論會。由於深藍與深綠的習性就是喜歡會攻擊敵對陣營的政治人物,攻擊的手段越劇烈,所獲得的掌聲越多。而元老派經過多年的經營,手上都擁有大量的「人頭黨員」或「口袋黨員」,而願意參加黨員投票的又多是意識形態濃鬱的老黨員,因而「黨員投票」將有利於元老派。實際上,過去二十多年來民進黨的黨內初選實踐,都已充分驗證了這一論斷。

「全民調派」獲勝,給台灣政治生態帶來了以下幾點啟示:其一,正如前述,這次爭論表面上是方式方法之爭,實質上確是民進黨內新、老一輩進行權力角逐的鬥爭。由於將由沒有經歷過「白色恐怖」,而且較為理性的新生代獲勝,故民進黨將有可能完全跳脫過去的「悲情意識」,走中間路線,與國民黨的差距逐漸收窄,可能會比偏於保守僵化的國民黨更能得到中間選民的支持。

其二、敗下陣來的呂秀蓮,及受此影響的蘇貞昌、謝長廷等人,因為均已超過六十歲,過了這村沒有下一店,此後就將失去政治舞臺,並真的如謝長廷曾發過誓言那樣,永遠退出政壇。老「台獨」分子辜寬敏等人也將因為民進黨政治路線朝著「不尊重」元老的方向發展,而宣佈退黨。在此情況下,民進黨內就將實現組織路線上的新老交替。比以陳水扁當選「總統」為標誌的第一次新老交替,更具意義。因為那次尚只能是「美麗島系」與「老黨外」派系的新老交替,但「老黨外」對黨的路線仍有重大影響,從而迫逼陳水扁從「四不一沒有」走向「廢統」。而今次的新老交替則是踢開「美麗島世代」,由從未參加「美麗島事件」以至是「黨外」活動的新一代接手。至於他們並沒有「白色恐怖」的經歷,鬥爭手段可能會較為平和,更得中性選民的認同和擁護,將更容易促進台灣地區「政黨輪替,輪流執政」政治態勢的成型。

其三、在政黨型態上,民進黨也有可能會由現時的剛性政黨,逐漸轉變為半柔性政黨。實際上,中國的政黨發展史,受到前蘇聯的影響很深影響。國、共兩黨草創時,都聘請了前蘇聯顧問,因而其組織架構也就模仿了前蘇共的「列寧式政黨」亦即剛性政黨的模式,一方面是依循「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的模式,另一方面則是對其黨員、黨綱、組織章程都有嚴明的規定,黨員——黨的基層組織--黨員代表大會--中執會--中常會的組織形態一直沿襲至。民進黨雖然沒有「前蘇聯經驗」,但因其草創階段仍處於「戒嚴」狀態,為了求生存,也不得不採用剛性政黨的組織形態。

但在台灣地區逐漸走向民主化後,各政黨也隨之發生了從革命黨走向民主政黨的轉型。即使是在執政時,也只是選舉機器,因而其剛性政黨的組織型態就受到衝擊。新黨初成立時就完全採用了柔性政黨的組織型態,完全顛覆了列寧關於「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的理論,一是沒有嚴格的黨員登記制度,凡是在選舉中投票給新黨候選人的人,都被視為廣義的黨員,也容許黨員跨黨籍;二是沒有嚴密的組織、各基層黨部均是以選民服務處的形式出現;三是不設「黨員代表大會--中央執行機構」的制度,由當選「立委」、「國代」的黨員,組成「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作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

但在近年,當新黨正逐步向半剛性政黨發展之際,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在這次黨內初選方式爭論之中,不少黨員提出參考美國初選制度的建議,由全體選民來決定黨的「總統」候選人,使候選人的理念、政策以至是「人氣」都經過民意的檢驗。這樣做,對於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十分有利。如果有朝一日民進黨採取這樣的方式,就與美國政黨沒有具體黨員的柔性政黨的做法,差距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