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憂缺電 國民黨堅持核電必要性

臺積電憂缺電 國民黨堅持核電必要性
  【香港中通社6月7日電】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近日談及缺電疑慮時稱「只能相信當局」,字裡行間有點無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7日對此表示,為確保不缺電,核電還是必要的能源,因為缺電會傷害全民經濟。
  朱立倫說,最近大家最關心缺電議題,「護島神山」臺積電對此也表示憂慮。除了臺灣工商企業界,美國商會也關注臺灣缺電危機,認為不單影響臺灣經濟,也會導致安全危機。臺灣經濟是靠出口高科技產業,任何一次斷電、缺電,對臺積電或每家科技大廠都是嚴重的傷害。
  朱立倫指,國民黨是當時創建臺積電的政黨,民進黨卻是讓臺積電缺電的政黨,也是讓臺灣很多產業缺電的政黨。因此,一定要非常嚴肅地面對臺灣能源議題。
  朱立倫說,2024年大選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提出非常務實的能源配比,臺灣不缺電的基本要求之下,核電還是臺灣必要的能源,這立場不能改變。
  朱立倫透露,近日他接待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時提及,國民黨能源政策是最務實穩健的,臺灣產業特別強調不能缺電,且缺電會造成安全問題。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可能會造成臺灣最大的安全破口。

臺灣「防疫險」亂很大 五大「後遺症」全民擔
  【香港中通社6月7日電】臺灣因應新冠疫情推出的防疫險保單,損失慘重。經歷「防疫險之亂」後,如今生活看似恢復,但實則民眾的保險出現了難以痊癒的「後遺症」。
  綜合臺媒報導,臺灣「防疫險之亂」引發的五大後遺症,包括:民眾多項日常生活相關保險的保費明顯變貴、理賠金額和專案縮水、保險公司必須增資維持經營、國際再保公司對受理臺灣業務出現疑慮,以及當局監管機構與業者關係緊張影響公益型保險推廣。
  2020年底,臺灣產物保險公司賣出全臺第一張防疫保單,打出花新台幣500元,隔離、確診就可理賠10萬元的招牌。第一年因臺灣疫情控制良好,市場反應平平。到了2021年臺灣疫情升溫之際,該防疫保單突然熱銷,賣出逾400萬張,總保費收入19.3億元。不過最終理賠金額也高達19.6億元,看似勉強打平,但如果再加上業務員傭金與行政費用等,這項保險以虧損收場。
  據統計,2022年全年臺灣防疫險理賠金額為2116.4億元,加上今年前5個月累計的593.3億元,全體保險業合計已賠付超過2700億元,增資額也達1575億元。
  市場預料,6月底幾乎所有防疫保單將屆滿,算上之前的預計理賠總額近2800億元。換言之,過去近三年抗疫史,業者為防疫保單付出龐大代價。
  一線從業人員坦言,多數保險公司蒙受巨額防疫險理賠損失,因此在健康險、傷害險等險種開始縮小經營規模、甚至停賣。
  保險業者認為,因防疫險造成的衝擊實在太大,導致大家在疫後檢討其他醫療險與意外險的保費及理賠金額是否對稱。意外險過去是保險配置中,保費相對較低、需求較高的產品。但保險公司如今的策略是縮小規模,不再列為主要銷售產品。
  最後,當局防疫政策急轉彎,讓保險公司對未來要推出的產品也更趨謹慎。業者對主管機關政策的信賴尚未修復,未來當局若有意推出公益性質的保險產品,恐受保險公司質疑。
  相關報導指出,同一時間,泰國的保險公司也被防疫保單拖垮。泰國有16家保險公司推出防疫保單,隨著去年5月防疫鬆綁,保險公司承受巨額理賠損失。臺灣保險業界人士認為,臺灣和泰國的情況十分類似,都是業者來不及跟上政策突然轉向的步伐,成為相關政策下的犧牲品。
  業者認為,當初當局曾不允許保險公司停售防疫保單,但與其干涉市場,不如借鑒其他國家地區的經驗,由當局編列預算為疫情期間的民眾各類需求給予幫助。有了前車之鑒,社會希望官員記取教訓,遇到天災或突發事件就好好編預算幫助民眾,不要再想「慷業者之慨」,造成金融災難。

今年前五月兩岸、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均同比下降
  【中新社北京6月7日電】據海關總署7日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大陸與臺灣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25.5%,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4.9%。
  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兩岸貿易額為1018.2億美元。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748.1億美元,同比下降26.2%;大陸向臺灣出口270.1億美元,同比下降23.2%。
  從單月看,今年5月,兩岸貿易額為203億美元。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150.9億美元,向臺灣出口52.1億美元。
  內地與香港貿易方面,今年1至5月,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為1110.9億美元。其中,內地從香港進口64.6億美元,同比增長153.7%;內地向香港出口1046.3億美元,同比下降8.4%。
  從單月看,今年5月,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為218.2億美元。其中,內地從香港進口13.9億美元,向香港出口204.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