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的新生態和新使命

  眾所周知,文學是一種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藝術表現,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還是文學理論,都體現出人類在自然社會中的體驗、想像以及人類與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文學並非孤立,各類文學作品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社會思想體系及其團體、制度以及人類閱讀欣賞等共同組織成一個生態組織,即文學生態。文學生態可以反映文學作品的傳播和出版狀況、文學流派的誕生和發展、讀者的審美動向以及作者的生活狀態,是文學發展與人類文明發展的緊密連結,是文化生態的一部分。
  「兩洋咫尺判西東,放眼環球九萬通」,作為近代史上中西文化最早交匯地,澳門由於獨特的歷史和地緣關係,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文學生態樣式。整體來看,從明中葉到20世紀末,澳門文學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小」空間有「大」容量。澳門在地理學意義上很小,卻成為不同民族、種族和文明的彙集地,據學者考證,曾聚集了30多個不同民族,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歷史文化,如文學上,華語文學和土生葡人文學並存,從這個角度說,澳門又有其「大」。二是從「客居文學」走向自身內在成長。自明中葉以來,文人墨客相繼來到澳門或附近旅居,在諸多文學作品中留下感懷的蹤跡,這些大多是觀光式的文字或懷鄉的情感記錄,缺乏和澳門本地的深層連結,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澳門本土作家崛起,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完成了文學的自覺。三是文學社團發達。發達的文學社團是澳門文學的特色之一,從早期的「蓮峰陶社」「雪社」到如今的「澳門筆會」「五月詩社」「澳門寫作學會」等,文學社團使得文學和市民生活緊密聯繫,營造出濃厚的文學氛圍。
  自開埠後,澳門便成為中西文化、宗教交匯之地和東西方「互看」的視窗,至今已有400多年。自16世紀中葉開始,澳門即有零星的文學活動,例如湯顯祖途經澳門,寫下《香嶴逢賈胡》,描繪他首次遇見西方商人的情景。明末清初,避居澳門的屈大均、釋跡刪等文人一路記錄所見所聞,述志抒懷,另一方面,葡萄牙詩人卡蒙斯遊歷東方所作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也有對澳門城市建築的描寫。清朝派往澳門的官員如吳興祚、印光任、張汝霖等人,創作了大量詩歌作品,在澳門長期生活的葡萄牙詩人庇山耶所創作的詩歌,更在葡萄牙文學史上被視為象徵主義詩歌的典範。晚清民初,內地來澳門的遷客、塾師、愛國志士以及來澳避亂的粵籍士大夫,如鄭觀應、潘飛聲、丘逢甲、汪兆鏞等,以詩歌寄情,形成澳門詩歌發展的高峰。進入20世紀,澳門文學邁進百花齊放的繁榮年代,創作舊體詩詞為主的「雪社」,是澳門文學史上第一個以本地居民為骨幹的文學團體群落,它的成立標誌著澳門本土文學的自覺。20世紀60年代,《新園地》《紅豆》等文學刊物,聚集起新文學的第一批開墾者,「紅豆文社」的成立,為文學創作題材本土化,更多地反映澳門基層社會現實提供了平臺。葡裔社群湧現的作家如江道蓮、飛曆奇、飛雅德、高美士等,他們創作的作品既反映族群生活,又反映對種族文化和平共處的期盼。80年代成立的「澳門筆會」,是聯繫團結澳門文學創作者的重要平臺,在構建澳門本地身份認同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澳門回歸祖國大家庭,在主權治權合一符合澳門社會結構和時空框架的條件下,澳門文學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生態樣式。首先,文學創作空前繁榮,新生代作家更多關注生存體驗和城市書寫的探索,在形式和主題兩方面深度開掘,彰顯出澳門文學兼具地域性和開放性的特色。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國家和澳門特區政府「澳門文學獎」設置等多項文化措施的積極推動下,澳門本土文學社團如雨後春筍蓬勃湧現,詩、散文、小說、戲劇、電影、評論等幾乎所有文學門類文學社團均有涉及,傳統詩詞更是普及。澳門新生代小說家近年來尤其關注小說書寫的創新,探索突破傳統、多元表達的嘗試,如寂然的《夜黑風高》系列和《島嶼的語言》等作品採取多重主題,頗具實驗性。其次,發展本土與國際視野並重,對外交流加強。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大量的內地和海外移民定居澳門,新移民、特別是出生於澳門的移民後裔作家的成長,逐漸成為澳門文壇的中堅,他們以「澳門人」身份自居的澳門意識和文學自覺,將澳門視為自己的家園,用深情的筆墨書寫這裡的歷史和現實,增強了澳門文學的本土性和「草根性」。本土作家和移民作家一起,不斷走出島嶼邊界,與世界不同地區的華文文學展開對話和互動,不僅使澳門文學獲得了持續發展的動力,也為澳門文學更深刻地融入漢語文學界域提供了可能。第三,有關澳門文學的理論研究和學術研究發展空前繁榮,成果豐碩。澳門回歸祖國之前,澳門文學研究往往被放置於台港澳研究的不顯眼位置,研究者和研究成果均較少。近年來,不少海內外研究者把目光放在澳門文學上,「澳門學」逐漸成為獨立的學科,從文化特色、文學生態和話語空間三個方面,澳門文學形成新的研究態勢,一批文學研究專著湧現,如鄭煒明《澳門文學史》、鄧駿捷《澳門文史論集》等。近年,朱壽桐教授的《澳門文學編年史》,煌煌五卷,以宏闊的歷史視野和厚重的文學史料,全面展現了1920年至1984年間澳門的文學風貌,是澳門文學研究領域的重大收穫。
  展望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不斷推進,大灣區文化共同體構建也將進入新階段,澳門文學的發展必然隨著國家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走向新的格局。回顧澳門文學發展歷程可見,儘管澳門文學根植於多元文化環境,但澳門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休戚與共、息息相關。未來,隨著澳門和內地城市如毗鄰的珠海、中山,在發展歷程中產生越來越多的交集和融合,澳門文學的發展方向也必被賦予嶄新的社會意義。澳門文學的發展和研究,將會依託其歷史語境和社會現實,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中,加強與灣區城市的交流互動,充分發揮「和而不同,群己合一」以及愛國愛澳的理念,強化澳門社會的政治共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預見,澳門文學將更積極投身發展大灣區文學、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發揮更大的作用。

(《珠海特區報》趙海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