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另闢新論壇與北京交流是否可行?

就在民進黨主席選戰打得一塌糊塗之際,曾任民進黨主席的謝長廷,卻躲到一旁冷眼向洋看世界,埋頭著書立說去了。他最新推出的《未來,不一樣的台灣》一書,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和主張,反應頗為正面,因而銷售也還不錯。對此,前天他特地邀請一些學者出席「與謝長廷談台灣的未來」研討會,將自己的這些新觀點、新主張推廣開去。

謝長廷主張不論哪一個黨執政,面對中國大陸時,都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國號、國旗」之下,進行交流與對話。對於民進黨內有質疑聲音,謝長廷坦率表示,不應該浪費生命、時間與「概念」糾纏,身為政治人物,他必須考慮台灣及國際社會的現實。他相信中國大陸會接受以「憲法各表」處理兩岸關係,否則,如果中國大陸不接受「中華民國憲法」,「那麼,台灣就需要一部新憲法」,這樣對兩岸及東亞關係會更不穩定。

謝長廷說,二零零零年他當高雄市長時,曾規劃訪問廈門,比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的時間還早了五年,「如果當時我去成了,兩岸就不會成為民進黨的障礙」。但他又指出,「海峽論壇」的執行方式已產生偏差,無法代表台灣大多數人民的聲音,只是國、共兩黨高層人員交流而已。不過,他也坦承,中國大陸執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是與民進黨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有關,「陳雲林來台灣,國民黨請他吃魚翅,民進黨去包圍他」,因此北京認為國民黨比較友善,在選舉中也支持國民黨;而因國共聯手,民進黨很難贏得總統大選,就會產生挫折,「本來沒有怨恨,現在就有抱怨」。但謝長廷卻進一步指出,民進黨與中國共產黨沒有恩仇;即使民進黨不參加「海峽論壇」,但還是要交流,應該主動出擊,另開闢一個新論壇邀請大陸學者或民間人士來台,變成一個新的平臺,讓民進黨與大陸有實質性的交流。

在民進黨中央作出禁止黨公職出席「海峽論壇」的決議之際,謝長廷的這個說法,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並也覺得有其可取之處。民進黨中的開明派許信良就直誇這是跨過兩岸「一哩寬的大河」的「渡河工具」,就連屬於「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台灣國」辦公室總召王獻極也認為,這是民進黨從事選舉運動「很好的對話基礎」,因而他願在社會運動上與謝長廷「分進合擊」。倘若他的主張能在民進黨內成為主流主張,北京似是也可以調整一下策略,參照「海峽論壇」的模式,舉辦一個以民進黨黨公職及其支持者為主要參與者的論壇,作為在目前與民進黨進行黨籍交流時機尚未成熟的階段,與民進黨員個人進行交流的一個平臺。倘運用得好,就能為做民進黨基層人士工作提供一個實際可行的介面與管道。

實際上,民進黨對「海峽論壇」有抗拒感甚至是懷有敵意,其來有自。本來,這個「海峽論壇」就是落實「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關於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包括開展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舉行有關兩岸同胞切身利益議題的磋商,邀請各界人士參加,組織商討密切兩岸交流的措施等的共識而創建的。因此,最初被國民黨稱為「國共論壇」,這當然是沒有背離《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原意。但問題是,一方面由於「國共論壇」中的「國」字被無限擴大,而使得受到邀請的台灣各界人士的心裡總有點不夠舒坦的感覺,也成為民進黨禁止其黨公職人員甚至是普通黨員參加的主要理由;另一方面也被國民黨內一些人當作是自己一黨「專利」的籍口,並將之延伸到兩岸關係上來,力圖擠壓民進黨參與兩岸交流的空間,以保證國民黨可以繼續獨享大陸政策的「紅利」。

這一點,似乎是北京方面也已覺察到了,因而堅持要使用「海峽論壇」的稱謂,並廣泛邀請台灣科技、航運、旅遊、教育、農業、影視、出版、醫藥、體育、婦女、工會、青年和少數民族、宗親、媽祖信眾等界別與行業代表性人物參加,其中還包括民進黨執政縣市在內的各縣市的縣市長、議長或議員、鄉裡長等。但由於國民黨仍然「自我感覺良好」地堅持使用「國共論壇」的稱謂,因而在民進黨人的眼中,就很不是滋味,既將之視為中共的「統戰工具」,又拒絕「與國民黨共舞」,致使「海峽論壇」仍然難以邀請到民進黨有代表性的黨公職人員出席,民進黨甚至還下達禁令,禁止其黨公職人員參加,連已無黨公職身份的許榮淑、范振宗渡海出席,也被民進黨中央開除黨籍。。

既然「海峽論壇」已被民進黨定型為「國共論壇」並予以抹黑,因而即使是許信良當選民進黨主席,也得顧及黨內固有意識。因此,在同意民進黨基層黨員前往大陸進行交流,甚至批准更高級的黨工出席類似雲南騰沖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之類等活動,但也必須守住不能出席「海峽論壇」的底線。在此情況下,謝長廷所說的另闢一個新的論壇,來作為民進黨與中共交流的平臺,就值得思考了。

謝長廷說,民進黨與共產黨沒有「世仇」,此話不錯。而且,在民進黨成立之初及之前的「黨外」活動期間,由於他們是站在國民黨的對立面,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再加上當時「黨外」活動的「台獨」並不明顯,這就完全符合中共在「國共內戰」中形成的歷史心理,因而他們的活動及事跡,如「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陳文成迷案」、「林家血案」等,大陸的媒體都是抱著同情或支持的態度來報導的。而當時的不少「黨外」人士,也曾與中國駐外使領館有密切來往,據說許信良突破國民黨政府的禁令偷渡回台灣,也是在大陸登上漁船。

其實,民進黨中的一些人,就曾是台共黨員,或是在「二‧二八事件」以至後來的「白色恐怖」中,受到迫害,這也是為何不少民進黨人曾經熟讀毛澤東著作的原因。而民進黨的「地方包圍中央」策略,也是參照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而制定的。民進黨的「黨綱」,撇除其主張「獨立建國」的部分,大多是屬於民主社會主義的訴求,因而在意識形態方面,比國民黨更為接近中共。

既然有此共通點,北京或可以「歷史」作切入點,邀請經歷上述事件的民進黨內外人士或其後人,進行定期的交流,構築另一個「海峽論壇」,結合現實情況,對「二‧二八事件」、台共歷史,以至「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等,進行研討,並逐步擴大到其他領域。實際上,「海峽論壇」最初也是以經貿為切入點,後來逐步擴大到文化等其他領域的。

這樣做,可以避開一些現在仍未能跨越的障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進黨尚未能承認「九二共識」,也不願廢除「台獨黨綱」。由於這些研討會並非是正式的共、民兩黨的黨際交流,但卻又可邀請民進黨的高級黨公職人員以學者、教授等身份出席,而所談的也不是政治議題,民進黨就將會消除疑慮,甚至是樂見其成。說不好,在共、民兩黨都曾有過對國民黨進行抗爭的歷史,就有著某些親切感。

倘能這樣做,對現在既要繼續獨享兩岸「紅利」,卻又仍然堅持「不統」主張,拒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國民黨高層,必然會產生刺激及衝擊作用,驚覺兩岸關係並非是自己的「獨家專利權」。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