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昶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任務,也為對臺工作高品質發展帶來難得機遇,開闢廣闊空間,具有重大意義。澳臺關係是兩岸關係的重要一環,澳門特區也承擔著向臺灣地區示範「一國兩制」的重要任務。澳門回歸二十多年來,在推動澳臺關係以至兩岸關係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獲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而在目前,更需要在民進黨當局叫囂「新兩國論」,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艱難環境下,以新思維「守正創新」地摸索出新的方式方法,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採取靈活務實的策略措施,衝破民進黨當局構築的藩籬,走出一條新路來。
一、既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要妥善破解澳臺民間交流的障礙
在目前,澳門特區社會各界響應中央號召,推動澳臺民間交流以至兩岸民間交流的熱情很高,但卻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礙。那就是,澳門特區積極參與兩地交流活動社團負責人及成員,大多是現任或曾任內地各類各級公職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者;而民進黨當局以其「抗中保臺」的反動思維,將現任及曾經出任過內地各類各級公職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視為「敵對勢力」,並將出任需要宣誓效忠的特區政府各類公職者,也視為「危害國家安全」的「威脅因素」,因而基本上對此類人員在申請「入臺證」時予以拒簽。
這固然是出於民進黨當局害怕澳臺交流將會促使臺灣民眾嚮往以「一國兩制」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政治原因,但也存在著一個實務性的技術因素。在過去,因為目前臺灣當局派駐澳門的機構,原來由「移民署」派出的官員因為拒簽「一中承諾書」而撤回臺北,港澳居民在申請「入臺證」時,必須循「移民署」網站申請,而不再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臨櫃接受申請。「移民署」接到申請個案後,就分發到申請者入境目的地的「移民署」縣市服務站辦理。這些服務站警員根本不熟悉港澳的具體情況尤其是申請者的各種不同情況,而是「一刀切」地「按章辦事」,因而此前能夠獲得「靈活處理」的港澳居民,基本上都被拒絕簽發證件。即使是在疫情前經獲發給「入臺證」的人員,現在也無法獲批給「入臺證」。而且,在填寫表格中,飭令必須如實申報,否則須負刑事責任。
這就不但不利於澳臺交流,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在客觀上發生「雙重效忠」的情況。若干擁有上述特殊身份的澳門居民,或是確實有赴臺的需要,或就是單純地前往臺灣旅遊,在無法獲得臺灣「移民署」批出「入臺證」下,「被迫」持用葡國護照甚至是「中華民國護照」入境臺灣。這些臺灣地區「護照」的持有者,或是當年他們在臺灣地區接受高等教育時,按照當時臺灣地區的法律,取得臺灣地區的戶籍,並進而領取了臺灣地區的「護照」;或是曾經在臺灣地區務勞(約有十多萬人,主要是從福建省移民到澳門者),也在當時領取了臺灣地區的「護照」。前者同時也持有葡國護照,後者因為不是在澳門出生,而未能領取葡國護照。但在入境臺灣地區時,臺灣「護照」比葡國護照更方便,因為葡國護照要在人工查驗通道通關,經常排起長隊;而臺灣地區「護照」則可以使用「自動查驗」通道通關,無需排隊等候。如果是具有內地政治公職者,或是澳門特區政府的官員,為貪圖方便持用臺灣地區「護照」通關的話,就涉及到更為嚴重的「兩個中國」的政治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對臺灣當局派駐澳門機構人員的政策上,尤其是增派「移民署」官員的請求時,實行靈活務實的方式,讓其返回澳門。這樣,澳門特區具有內地各種政治公職的社團人物,在申請「入臺證」時,就可以像過去那樣在臺灣地區駐澳機構臨櫃申請,而避開必須如實填報政治背景的向「移民署」雲端申請。
二、既要堅持「九二共識」,也宜靈活發揮「澳門模式」的作用
由於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制度性聯絡機制已經「停擺」,海峽兩會的協商也已經停止進行。然而,兩岸間仍然有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適當地運用「澳門模式」,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適切辦法。
二零零五年一月十五日,以中國民航協會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副理事長浦照洲為首的祖國大陸代表團,與以時任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樂大信為首的臺灣地區代表團,在澳門凱悅酒店,經過兩個小時協商,達成了二零零五年春節包機以「雙向、對飛、多點、不落地」的方式展開的協議,打破了五十六年來海峽兩岸沒有直接通航的僵局。對於此次澳門春節包機協商的成功經驗,臺灣媒體稱之為「澳門模式」。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名譽會長、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嶽,將「澳門模式」的內涵定義為「政府授權、民間名義、官員主談、公權力落實」。具體做法是就由兩岸民間業者在當局的授權下直接對談;臺灣地區有關業務範疇的官員以民間團體顧問的身分參與商談,大陸的官員也以民間協會的身分與會。雙方選擇相宜地點(澳門),展開協商。雙方達成共識後,不必簽署任何檔,可形成共識備忘錄,經彼此確認後,各自帶回內部有關單位批准,再據此執行。「澳門模式」雖未處理一中原則,但也對兩岸交流取得部分成果。
「澳門模式」開創了海峽兩會之外的另一個「民間白手套」的先例,並循著民間管道,使官員以民間身份直接坐上談判桌。形式上的模糊換來現實操作的務實,避開了敏感的政治爭議,為當時不如人意的兩岸關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實際上,自從二零零五年展開「春節包機」成功之後,兩岸繼續就大陸居民赴臺觀光、農業合作、金融開放等議題,以「澳門模式」作為協商途徑。
因此,日後倘若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也可採用「澳門模式」予以解決。這將不但能夠爭取臺灣地區民心,而且也有利於彰顯澳門特區實施「一國兩制」的特殊功效,為研討「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積累經驗。
三、既要組織群眾性表態,更要充分利用澳門獨特優勢進行政策性實務研究
在澳門地區推動祖國統一大業,進行反「獨」促統鬥爭,應當根據澳門特區的特殊有利條件,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在組織群眾性的集體表態活動的同時,利用澳門獲得臺灣地區資訊方便,部分人士與臺灣地區各政黨、各政治階層有著密切聯繫,較為熟悉臺灣地區政情,或是對臺灣地區政情變化發展具有較為敏感的洞察和分析能力的有利條件,進行涉臺政策性實務研究工作,作為對中央涉臺研究工作的補充甚至是加強。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因此,固然是需要組織群眾性的集體表態活動,以造成強大的聲勢;但也應當與此同時,進行艱苦細緻的政策性實務研究工作,尤其是充分利用澳門難得的優勢條件,做好這項工作。
四、既要與臺當局搶奪下一代,更要做好藍底學校教師的思想轉化工作
近年來,在中央港澳辦、教育部和澳門中聯辦的主導下,澳門特區政府在與臺灣當局搶奪下一代的鬥爭中,做了大量工作,並收穫重大成果。通過內地高校採取包括「保送」等優惠政策,赴內地升讀大學的高中畢業生,或進行碩博士深造者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前往臺灣地區者。
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澳門特區承擔基礎教育任務的中小學校中,有約一半是屬於過去被稱為「藍底學校」的天主教學校。當年「藍底學校」的高中畢業生的升大途徑,主要是臺灣地區的各高等院校。某些「藍底學校」為了方便其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地區的大學升讀,曾經提前以臺灣地區的高中課本作教材以利「教材銜接」。而這些學校的師資來源,也主要是在臺灣地區的師範大學的畢業生。因此,加強對天主教學校師生的愛國愛澳教育,就是避免澳門特區愛國主義教育出現「短板」的極為重要措施。
教師是「靈魂工程師」,亦即塑造學生的價值觀的重要「操手」。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除了是受到社會氛圍及家庭教育的影響之外,教師的教育響是最重要的。這就需要對教師進行愛國愛澳的教育,尤其是對「藍底學校」的教師,更需下大苦功。可以說,對「紅底學校」的統戰協調工作,是「錦上添花」;對「藍底學校」的統戰協調工作,是「雪中送炭」,更為重要及更具迫切性。
近年來不但是澳門特區政府及教育部門注意了對天主教學校的扶持及進行愛國愛澳教育的工作,澳門中聯辦也頗為重視對教會學校的工作,指導這些學校建立國旗升旗儀式制度,安排其教師到內地參訪及培訓等,極為注意調動天主教學校的積極因素,並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紅底學校」與「藍底學校」之間注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等對待。
「藍底學校」的不少上了年齡的教師,雖然其師範學歷是在臺灣地區的師範大學取得,但由於年齡經歷見識及生活負擔等問題,比較老成穩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當年在臺灣求學時,是國民黨執政,雖然價值觀是「三民主義」,但「一個中國」的觀念根深蒂固。而且,在澳門回歸後,他們的待遇和生活水準以至社會地位,都比回歸前好得多,可以說是享受到回歸及「一國兩制」的好處,對澳門特區的現狀,即使是仍然有不夠滿意之處,但應是可以接受,甚至會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而「藍底學校」中的青年教師,在他們到臺灣地區修讀師範學位,或澳門的高中畢業生赴臺就讀時,臺灣地區的政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民進黨持續執政,「小英青年軍」入侵校園,「深綠」教授在課堂內外大放厥詞,並引導學生參加民進黨或其外圍團體的「太陽花學運」、「野草莓學運」等的活動,澳門學生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崇拜民進黨的各種意識形態,或是西方的「普世價值觀」,甚至個別人還學習到組織和指揮街頭群體活動的「技巧」。而他們在畢業返澳就業後,面臨到「上樓難」等許多實際問題,結合到在臺灣地區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就難免會對社會產生諸多怨懟。這也是多年前,當在臺灣大學政治系修讀歸來的蘇嘉豪發動「撤回」群體活動時,有那麼多包括青年教師在內地青年人參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自媒體或社交工具上發表「黃論」者,也是以教會學校及臺灣地區接受教育者為多。而且在動員其學生前往臺灣地區升大時,也是以這些「藍底學校」的年輕教師為主。
因此,澳門特區對學校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更重視「雪中送炭」,繼續有系統、有計劃地組織「藍底學校」的青年教師,參加各類國情教育的培訓班學習,或是到內地參觀考察。另外,在安排教師系統者出任內地的各類政治公職,如各級政協委員、青聯、婦聯、海外聯誼會理事等時,也宜適當地安排思想有了轉變的「藍底學校」青壯年教師出任,以進一步擴大「同心圓」。
五、既要發揮愛國愛澳社團作用,也要做好團結爭取親臺社團的工作
澳門回歸以來,愛國愛澳的各界別、各階層社團在反「獨」促統,推動澳臺關係發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相信考察團已經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資料,因而不再贅言。
而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及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還需爭取臺灣人心,發展壯大臺灣愛國統一力量,反對「台獨」分裂行徑,推進祖國完全統一。
具體在澳門特區,也應該注意爭取和團結所謂的「親臺」團體及人士,促使他們匯流到反「獨」促統的鬥爭中來,並充分發揮他們與臺灣地區千絲萬縷的關係,做好發展壯大臺灣愛國統一力量的工作。相信,由他們出面參與各項反「獨」促統的工作,其對於臺灣民眾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遠大於傳統愛國團體。
其實,由於歷史及現實的原因,無論是中國國民黨港澳總支部的澳門分部(八分部),還是中國華僑協會澳門分會、中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澳門辦事處等「親臺」團體,在經歷了臺灣地區的政治巨變後,其成員的思想及意識形態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本上認同中共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儘管還有一些老人仍然堅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更多的青壯年認同「一國兩制統一中國」,而且即使是前者,也堅決反對「台獨」,主張一個中國。
因此,今後在舉辦群眾性的反「讀」促統活動時,也適宜邀請他們參與,並安排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發言。這樣,澳門特區的反「獨」促統鬥爭,就將能夠收到進一步「加分」之效,有利於向島內同胞講好「一國兩制」的故事。而且,因為他們是澳門居民,不會有受到民進黨當局依據其「法律」進行「處罰」之虞。
特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