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名片助澳走出去引進來

鄒玖勝
  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授牌儀式日前於日本京都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代表接受頒授名牌,澳門正式當選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增添一張亮麗的「金名片」。結合不久前澳門成功蟬聯「最佳亞洲會議城市」,本澳風頭可謂一時無兩,未來當局應做好「東亞文化之都」傳承,結合多張名片,互相配合發揮疊加作用,助澳「走出去,引進來」。
  據瞭解,評選「東亞文化之都」是落實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精神,由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是中日韓人文領域的重要成果和東亞區域文化合作專案,旨在發揮中日韓歷史文化淵源深厚、文脈相通、文化傳統相近的優勢,透過文化、藝術、旅遊等交流合作,加強區域內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要成爲「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需要具備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時有一定的東亞文化資源、氣質,並反映東亞文化精神,對促進東亞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具有引領與示範作用。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貿易樞紐,自16世紀下半葉開始,便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之一,在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澳門成為了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交匯點。在這獨特的歷史背景下,澳門誕生了許多「中國第一」,例如第一所西式醫院、第一部漢英字典,以及第一份外文報紙等,對近代世界經濟、技術和文化之間的東西方交流,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澳門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24年,澳門共有七十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專案,其中十一項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並有165項被評定的不動產,超過600座文物建築受到《文化遺產保護法》保護,受保護範圍達到城市總面積約十分之一。遊走於街巷,可以看到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仍在上演音樂會,例如不久前舉辦的「法朵之夜音樂會」,讓觀眾從多角度認識葡萄牙傳統音樂法朵的文化內涵;大三巴牌坊亦不定期舉辦「樂韻悠揚大三巴」音樂會,展現音樂與世遺景點的疊加魅力。此外,還設有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回溯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的歷史風貌。部分文物建築亦被打造成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電影館及飲食場所等各類城市空間,讓澳門獨特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承傳。
  可見,深厚及獲認可的文化底蘊,令澳門獲得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的殊榮。代表澳門特區政府接受頒授「東亞文化之都」名牌的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致辭時表示,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的殊榮,是對澳門在城市文化建設工作的肯定,澳門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貿易樞紐,在東亞文化交流上,一直擔當重要角色,將持續發揮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廣泛的優勢,藉「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創建,進一步助力和深化中日韓的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為開拓亞洲文明對話作出貢獻。
  澳門特區政府還表示,將趁著榮獲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名銜的東風,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優勢,加強國際人文藝術交流,並以「東西匯流亞洲融和」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涵蓋大型文化博覽、國際會議、非遺展演,以及文化、體育和旅遊盛事等的活動年計畫。同時,進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內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深化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角色,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無疑,「東亞文化之都」殊榮,為澳門增添了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亦為促進綜合旅遊休閒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事實上,旅遊業一直是澳門的支柱產業,特區政府多次提出,本澳的發展目標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國家「十四五」規劃強調支持澳門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深化粵港澳合作、「一帶一路」國際及區域合作,進一步明確了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定位。對於「休閒」的解讀,世界休閒組織秘書長的觀點是:人們對閒暇時間的多樣化選擇。「多樣化」,道出了休閒時代的旅遊產業奧義:千姿百態、包羅萬象、極盡個性化的需求,吃、住、行、遊、購、娛,外加文化體驗等等,勾選疊加,創造出永無止境的拓展空間和張力無限的產業生態。澳門旅遊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比較單一,包括旅遊元素、旅遊產品、遊客人群、旅遊模式等。這些問題早已存在,在疫情期間矛盾顯得更加突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以觀光為主的旅遊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從進「淄」趕「烤」的盛況,到「爾濱」冰雪的奇緣,再到天水麻辣燙的滾燙,甚至是穿漢服遊洛陽、打卡胖東來遊逛許昌……各地文旅熱持續升溫,展現出的獨特文化魅力、創新的行銷策略,更憑優質服務,成為城市文旅「出圈」的關鍵。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有著天然聯繫,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對文化旅遊產業,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論述。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澳門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包括具有東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多元共存的宗教、豐富多樣的語言、千姿百態的建築,各族群友好共處,體現出澳門中西方多元文化交匯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價值。澳門大三巴等在內的二十多座中西式建築及廣場前地連接而成的「澳門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澳門旅遊的靚麗名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連續舉辦七十年,是公認的世界上最佳的街道賽事之一;「澳門國際音樂節」已舉辦卅五屆;澳門擁有世界級的表演和會展場地,全球國際會議城市排名亞太區第二十位;澳門還是全球擁有福布斯五星級酒店數量最多的城市,有四十八家米芝蓮餐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這些都是澳門吸引四方來賓的獨特魅力。「東亞文化之都」這張新名片,相信能吸引更多國際旅客的目光,為澳門旅遊業帶來新的機遇。
  有文化界就表示,從二〇一三年起,中日韓三國每年各自評選城市成為「東亞文化之都」,過去泉州、敦煌等地都曾獲得此殊榮。環顧這些城市,在地理環境、歷史脈絡等都有共通性,包括文化特質鮮明、歷史內涵豐厚、重視文化保育等,在東亞歷史進程和發展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澳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歷史城區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且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深刻體現文化如何賦能城市,展現活力。擁有「東亞文化之都」這張國際「金名片」,本澳可更具象化傳播城市軟實力,有利推動文化和旅遊事業發展。未來藉「東亞文化之都」進一步豐富澳門的文化旅遊資源,透過活動、盛事、專案及互訪交流等,投放更多資源,在本地打造隨處可見的應用場景,讓居民及旅客可隨處感受到本澳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及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期待特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服務國家文化戰略,發揮主人翁精神,彰顯澳門文化和而不同多元並蓄特色,東西匯流,聯通國際,以具體專案促進中外文明互鑒,說好中國故事,說好澳門故事,以實際行動促進中日韓三國人民民心相知相通,並持續完善文化服務網絡及資源分配制度,加快文化設施建設與更新換代,統合更多文化力量參與澳門建設。
  有學者表示,「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內地知名歷史名城西安、敦煌也曾獲殊榮,體現「東亞文化之都」是個有深厚歷史基礎的品牌。澳門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先要做好傳承,社會各界應深刻領會這品牌內涵,發揮好品牌其文化交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和內涵,在當前國際間摩擦增多、地緣政治複雜變幻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做好傳承,下步更要謀求發展。近年澳門致力開拓國際旅客市場,在國際旅客結構中,韓國、日本客源一直占一定比重。如今澳門獲得「東亞文化之都」名片,認為明年可進一步深化與日韓的旅遊合作,特別是宣傳推廣上可有「新品質提升」。如借鑒拉斯維加斯的成功經驗,在重大節日如春節,度假村會特別裝飾成中國風,並配合舉行長時間活動,如「中國月」活動,以此歡迎中國旅客。澳門優勢在於有日韓旅客市場基礎,同時政府、六大綜合休閒企業可形成合力,提供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體驗予國際旅客,從機場入境到出境過程,旅客可全方位感受「東亞文化之都」魅力。利用好「東亞文化之都」推動國際旅客訪澳「引進來」的同時,也可聯同澳門其他名片「走出去」。「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有打造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等目標,結合多張名片的各自優勢,並在日、韓以及同樣獲得「東亞文化之都」稱號的地區進行路演,推廣澳門文化與中華文化魅力,吸引旅客訪澳,既可實現文化交融的目標,也可擴大澳門國際影響力,推動澳門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有旅遊業者亦表示,長期以來本澳以內地旅客為主,隨著全球旅遊市場不斷變化和國際化進程加速,拓展國際客源市場,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獲評「東亞文化之都」,無疑為澳門打開通往這些重要客源市場的新大門。業界預計,今年下半年至明年間將集中力量加大在日韓市場的宣傳推廣。通過精心策劃的文化旅遊活動、特色體驗專案及精准的市場行銷策略,充分展示澳門獨有的人文景觀、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力爭吸引更多日韓遊客體驗澳門的獨特魅力。此外,近年日韓文化在內地年輕一代中廣受歡迎,澳門可以充分利用「東亞文化之都」,進一步加深與日韓文化的交流融合,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涵和多元。通過互動融合,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國際遊客,還能提升內地旅客的遊澳體驗,感受澳門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氛圍和旅遊樂趣。
  誠然,澳門榮膺「東亞文化之都」的美譽,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澳門還可以利用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推動旅遊業與文創、體育、會展等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的旅遊產品。澳門有著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使命,「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除了各自發展外,更應起到互助互補作用,發展文化旅遊也是大勢所趨的方向,政府應整合資源創建類似內地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政策和資源引導和統籌文旅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融合發展,發揮澳門對外交流平臺的重要作用,助澳推動國際旅客訪澳「引進來」的同時,也可聯同澳門其他名片「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