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雜誌《福布斯》日前公佈二零二四年度最富有國家及地區排行榜,在考慮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後,澳門實質人均GDP高達十三點四萬美元(約合一百零七點三九萬澳門元),於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這是澳門特區經歷了三年疫情及去年的固本復元之後,再次榮登《福布斯》的「亞軍榜」。實際上,在疫情前的二零一九年,澳門就已經躍升為《福布斯》的「亞軍」,但在疫情期間,因受「半封關」防疫通關政策影響,澳門博彩業收入被攔腰斬半,因而澳門在《福布斯》的排位也急跌了十幾位。在疫情過後,不但是恢復了正常通關,而且中央推出了多項惠澳政策措施,包括增加內地赴港澳「個人遊」城市,提高自港澳入境內地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免稅額度,及六項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政策等,讓澳門博彩業在經歷「鳳凰涅磐」——整頓「貴賓廳」,剎住瘋狂發展、野蠻生長的歪風,走上健康有序發展的道路之後,仍然有較大的增長,幾乎可以達到疫情的水平。因而澳門經濟及人均DGP數據也隨之「水漲船高」,恢復到疫前的水平,甚至還有微升。這就如「港澳平」《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香港澳門揚帆奮楫》文章所指的那樣,國家好,港澳會更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港澳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國家發展始終是港澳發展的最大依託,祖國內地一直為港澳發展提供難得機遇、不竭動力、廣闊空間。從而促使港澳一張張「金字招牌」更加閃亮,港澳經濟日益「活起來」「火起來」。
不過,在某些社交平台上,似乎是有一些「鍵盤戰士」對此亮麗數據並不領情,表示他們的年收入並沒有《福布斯》所指的那麼高。顯然,他們是把人均GDP 與人均實質收入這兩個不同概念混淆在一起了。
實際上,GDP(國民生產毛額)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力的重要總經數據,也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成長率。其定義是:衡量本國(或一定地區)疆域以內所有常住生產機構或單位的生產成果(附加價值),不論生產要素來自本地或外國。若外國公司在本地設立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達一年以上,即為本地常住生產單位,生產結果計入本地 GDP。說白了,其實就是看這個國家或地區「賺」了多少錢。
但是嚴格來說,經濟學上的 GDP 的概念其實是以「生產」而非指真的「賺」了多少錢。但你賺的錢其實就是來自你的產出,一國或地區內所有的產出就能理解成這個國家或地區所「賺得」的收入。人均GDP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生活水準的指標;然而,這是不準確的,因為人均GDP不是個人所得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為,GDP是一個經濟體內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加上產品稅,並減去不包括在產品價值中的補貼。計算時未扣除資產折扣或自然資源損耗和退化。人均GDP是國內或地區生產毛額除以年中人口數。這裡的數字沒有考慮到生活費用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差異,而且因為匯率變化每年其結果可以差別很大。
而人均收入是每個人在特定時間段內在特定地區賺取的平均收入。它是通過除以總人口產生的總收入來計算的。人均收入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因為它提供了對人口之間財富分配的見解。它幫助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識別收入不平等,並制定解決這些不平等的戰略。
有幾個因素造成各國各地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差異。這些因素包括:工業化: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具有較高的經濟產出和收入水準。自然資源:由於資源出口,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擁有更高的GDP。教育和醫療保健:獲得優質教育和醫療保健可以對生產力和收入水準產生積極影響。
政治穩定:穩定的政治環境吸引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就澳門特區來說,按照統計暨普查局最近公佈的二零二三年三月至二零二四年三月期間進行的住戶收支調查結果,住戶每月平均收入(包括工作收入、資產收入、金錢及非金錢轉移收益)為五萬八千八百三十五元,人均每月收入為二萬零八百一十五元。工作收入仍是住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佔整體收入百分之六十七;其次為金錢轉移收益,佔百分之十九點四。
因此,人均GDP一百零七點三九萬元,與每年人均實質收入二十四萬九千七百八十元,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記得曾經有澳門的經濟學者說過,溢出人均實質收入的人均GDP其餘部分,要不就是企業家尤其是六大博企的利潤,要不就是政府的稅收,當然還有其他各項的收益。而其中三家美資博企或半美資博企的部分利潤,「上繳」給了其美國的母公司。
儘管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澳門的人均GDP與人均實質收入的比例,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卻顯得具有較大的差距,亦即是澳門人均GDP 中的人均實質收入的含量比例,比其他一些發達地區為低。
但由於澳門特區的社會福利水平較高,教育、醫療福利都很好,失業福利也不錯,政府除每年恆常的津貼及援助(如現金分享、養老金及醫療券等)外,在三年疫情期間還持續推出一系列的福利措施以穩固民生,包括四輪《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帶津培訓計劃》、《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等,致使住戶每月平均獲取的政府津貼及援助較疫情前提升百分之四十二點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人均收入佔人均GDP比例較低的不足。
現在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按照統計暨普查局上述公佈的住戶收支調查結果,二零二三/二零二四年本澳人均堅尼系數為0.324,較二零二七/二零二八年的0.315略高0.009;若扣除政府津貼及援助,人均堅尼系數為0.396。雖然反映政府的福利措施對改善住戶的收入分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也凸顯了澳門的堅尼系數已經達到了較為「危險」的地步。如果再結合北區等民生區的店鋪紛紛結業等情況,應當引起特區政府尤其是即將當選為第六任行政長官侯任人岑浩輝的高度重視。
堅尼係數是國際慣常用作量度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該數值介乎0至1之間,數值愈接近0,代表收入分配愈平均;相反,數值愈接近1,則表示收入分配不平均。澳門堅尼係數雖然尚未到表示收入差距過大的0.4—0.5,更未到意味著出現兩極分化的超過0.5,但實質上的0.396堅尼系數,也已意味著雖然經濟強勁增長,貧富差距卻在擴大,這無疑關係到澳門的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
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澳門特區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新一屆特區政府,必須妥切解決好人均GDP與基尼係數俱居高位的矛盾。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