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澳門被評定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東風,澳門特區的文化領域工作越趨活躍出色,各項活動令人目不暇給。昨日,又「攪攪新意思」,在澳門藝術博物館的不同樓層,先後舉行「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的揭牌儀式(同步舉行「紫禁城建築保護展」),及「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的開幕儀式。這是澳門特區政府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結晶品,倘繼續發展下去,可以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互相輝映,比翼齊飛。
澳門居民和來澳遊客有「眼福」,可以在「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中一睹重華宮的許多珍貴文物,尤其是乾隆帝的手跡及用品等。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九年來,重華宮因地理位置、建築保護等原因,從未對外開放。一直以來,觀眾只能從影視作品中猜測它的「廬山真面目」。澳門居民即使是到北京旅遊並參觀故宮博物院,也未能走進重華宮。現在,遠離故宮的澳門居民,卻可以透過這個「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零距離」地欣賞乾隆帝及其皇后妃子的珍貴文物,並因此而浮想聯翩,聯想青年乾隆的皇室日常,乾隆治國智慧與文化風範,以及芝蘭室裡的帝後情深,樂善堂中的茶宴聯句,漱芳齋內的梨園優孟,一代天子的人生點滴被收藏在這個展廳中。
如果說,「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因為有展期時間,而未能長久駐足澳門特區的話,「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就是永久地立足於澳門特區了。這個「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顧名思義,既然有「故宮」二字,就是與故宮密切相關,並由故宮博物院為澳門的文物修復工作提供專業意見和技術支撐,澳門的文物保護維修工作者可以在故宮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快速而高品質地學習到「天花板」級的文物維護及修復技術,為「澳門歷史城區」的持續性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這標誌著,澳門特區的文物保護維修工作,邁進新階段,向「深水區」進軍。
從另一角度看,澳門特區設立了這個有故宮「背書」、「加持」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必定讓聯合國教科文中心進一步加強對「澳門歷史城區」及澳門特區政府的信任及信心。實際上,縱觀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政府,都難以獲得與故宮同一級數的權威單位,作為其保護及維護文遺項目的技術指導。並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某些在保護「澳門歷史城區」議題上的「噪音」。當然,成立「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的原意並不在此,而是為了遵循在「澳門歷史城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中心批准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許下的承諾,及教科文中心的期待,並進一步提升教科文中心對中國文遺項目的信任,在此後審批新的文化遺產項目時,對中國呈報的項目更有信心。
實際上,澳門特區政府及責任單位文化局,對於保護及維護「澳門歷史城區」及周邊文物,是盡職盡責的。因而了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有利條件,及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的關顧政策,爭取到中央政府的多方面支持及援助。二零一九年,文化和旅遊部就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了《關於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合作備忘錄》,決定雙方合作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由故宮博物院為澳門的文物修復工作提供專業意見和技術支撐。「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落戶於澳門藝術博物館零層,總面積近九百平方米,設有專業文物修復實驗室及展覽空間。今後將肩負起澳門世界遺產、被評定的不動產和文物建築構件等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着力運用科技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加強培養本澳修復人才。「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未來將成為澳門文物修復工作多方合作和技術交流的新平台,助力澳門進一步完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作為首個由澳門特區政府與故宮共同參與及合作落地的文化場館,「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的落成啟用具有象徵意義,體現了中央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發展的大力支持。
故宮博物院擁有強大的文物修復力量,設有專門的「文物醫院」。之所以稱為「醫院」,是因為文物保護修復學科與醫學相比,有著許多相似性。醫學關注的是人的健康,文物保護修復則是負責文物的延年益壽。中國文物保護修復傳統手工技藝猶如中醫學,上千年來醫治著文物的病害。國家透過故宮挖掘這些傳統手工技藝的科學道理,並傳承光大。同時,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亦是多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一門科學,包含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大領域。它需要像一百多年前醫學引入科學實驗室方法一樣應用現代分析檢測設備和技術,借鑒當今其他學科完善的理論構架來建起自身的科學體系。故宮的「文物醫院」坐落在佔地七十二點四萬平方米的皇家宮殿裏,擁有眾多從事各類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共同組成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修復團隊,擁有以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青銅器修復技藝、古代鍾表修復技藝、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等五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代表的十多個門類的保護修復專業隊伍。他們將歷史悠久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藝與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確立了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中心的監測框架,將文物建築、室外陳設、古樹名木等遺產要素和影響要素納入監測範疇,對傳統匠藝「八大作」,即「瓦、木、石、紮、土,油漆、彩畫、糊」的研究、保護與傳承,有序地展開。二零一六年,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得宮廷鍾表、漆器、宮廷織繡等文物的修復成功「出圈」,感動了多少華夏兒女。人們發現,有這樣一批人,在為故宮六百年的傳承默默貢獻自己的技藝和青春,只為把故宮的文物完美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有如此雄厚及尖端技術的力量做後盾,相信「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也將會很快地在國際文物保護維修領域「出圈」。當然,這是建基於腳踏實地地工作的基礎上的。實際上,「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就置有一些較為高端精密的儀器設備,而且也對澳門的一些文物做出了測試研究,包括澳門回歸祖國後新出土的幾門鐵炮,及澳門幾段「城牆」的構築技術等。今後,可能還將會有更多的成果呈現。
澳門特區政府成立後,對於保護歷史建築物做了大量的工作,除注重其原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外,在具體施工上也注重保存原來的建築形制(即風格或佈局)、保存原來的建築結構、保存原來的建築材料和保存原來的工藝技術,力求達到「修舊如舊」和「建築可逆性」的國際文物建築修繕準則。現在,邁進了新階段,向「深水區」進軍,發展到對具體文物的維修及修復,展現了澳門特區政府對維護及發展澳門作為中西文化融合點的誠意及決心。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