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現校區應考慮作澳大附屬教育基地

陳觀生

澳門大學預計明年9月將搬遷到橫琴新校區,其現校區將作何用途,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早前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曾表示,不會作商業用途,現時有較充裕時間考慮,政府不急於作出決定。據瞭解,本澳有多間高等教育機構有意申請利用澳大現校區。筆者認為,澳大現校區未來應仍歸澳大,作為澳大的附屬教育基地,以實現本澳基礎教要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是較佳的方案。

澳大現校區最好仍做教育功能

按照計畫,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今年底完工,明年上半年密鑼緊鼓進行裝修、配套設備、運行調試等工作,預計在9月新學年開學時投入使用。依據澳大與政府協定,澳大現校區在澳大搬遷到橫琴後,將交與政府。對於澳大搬遷後的現校區,未來作何用途,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在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政府未有決定,認為尚有充裕時間考慮,但初步確定不會作為商業用途。

筆者認為,澳大現校區未來用途,社會普遍共識是排除商業用途,而繼續作為教育用途在社會的反對聲音也是最少。如果繼續作為教育功能,主要有三種方案,一是用作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用地,據內部消息稱,旅遊學院已提出搬遷到此處,理工學院亦對這裡有興趣,而城市大學也一直希望尋找更大的校址;二是作為高端研究及學術交流機構等的基地,建立本澳的高端研究所,利用研究所開展高端研究及學術交流、教學等;三是作為新創辦公立中小學校校舍。

三種方案中,如果批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可能會“順得哥情失嫂意”,高端研究所設立于大學之內會更好,所以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案是:作為新創辦的公立中小學校校舍,而且是澳門大學的附屬中小學校,總體上仍歸屬澳大管理,各校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實現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在“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總目標之下,使澳門大學成為一流的教育綜合體,既有一流的大學,也有一流的中學以及一流的小學。

本澳基礎教育需創新思維

近幾年來,澳門基礎教育得到了很大發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了近80%,這一數字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仍出現了一些不協調。其中主要是“質”與“量”的不協調。澳門已經普及十五年免費教育,生源是絕對保證的,中學生的升學壓力相對不大,但亦因此減少了競爭,影響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筆者認為,本澳基礎教育需要新思維來繼續改進,解決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協調的矛盾,特別是澳門大學要辦成一流的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學生生源,如何保障有一流的生源,就看本澳基礎教育的水準是否達到一流。

教育專家大都認為,沒有充足的品質高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快速高質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制約。對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要有一個長期合理科學的規劃,重視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品質上的協調發展,推行優質教育計畫,在普及的基礎上宣傳和發展優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品質,使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有更好的平臺,為高等教育上品質、上水準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基礎教育為高等教育輸送高品質的學生是保證高等教育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將來的人才培養,各個階段之間要盡可能的聯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高中階段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僅僅依賴高中的師資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在中學老師對孩子心理,人格、習慣等各方面培養的基礎上,結合大學教師對學生加強未來可能從事的事業的指導、學科的理解。中小學教育在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啟蒙性和基礎性作用。學生在中學和小學教育階段養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們的綜合素質、知識基礎、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大學教育階段的學業水準、全面素質和工作後的成材潛力。

所以,本澳未來基礎教育要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因為大學對中學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在國外,大學教育和大學招生模式一直是影響中學課程建設、評價標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難題。在大學裡,每年許多新生入學後不適應大學的模式,有的學生適應過程很長,有的甚至因為適應不了而招致學習的失敗。所以如何協調好大學和中學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思想體系、教育體系等方面使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應是大學和中學校長、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社會家長都應關心的問題。

一般來說,政府的教育資源投入策略應當重點保證基礎教育的發展,向基礎教育有所傾斜,同時兼顧高等教育。本澳的高等教育基本由政府投入,部分為社會資助,但基礎教育主要是由私校承擔。提升教育水準關鍵還是要大力推行基礎教育,因為沒有基礎教育、義務教育作為雄厚基礎,高等教育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基礎教育有公共教育屬性,本大利小,一般見效較慢,只能通過政府資源的傾斜促進其加快發展;高等教育有明顯的直接效益,見效較快,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通過社會管道籌措資金相對也比較容易。本澳已經實現十五年免費義務教育,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仍比很多地方低;同時本澳以私人教育為主的模式是歷史形成,基礎教育的水準與其他地方相比相對落後,因此政府有責任提升及加大投入基礎教育。

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應考慮在澳大現校區創辦公立的澳門大學附屬中學(包括初中及高中)、澳門大學附屬小學,甚至澳門大學附屬幼稚園。將其打造成本澳一流的基礎教育基地,總體上仍屬於澳門大學管理,但高中、初中、小學、幼稚園均具備相當的獨立性,而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均通過競爭補充及淘汰部分學生,令澳大附屬高中的生源品質有大幅度提升。

筆者認為,澳門大學附屬中小學除了可以做到大學與中學在知識體系的銜接,亦可作為中學與大學在辦學理念、教育思想方面配合的試點。澳大附屬中學可以為澳門(部分選擇海外升學)及澳大培養出高層次的生源,也因此增強本澳基礎教育的競爭,透過競爭不斷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盡力滿足社會需求和社會公眾願望。

培養人才要公平也要競爭

本澳實行十五年免費義務教育後,社會公眾接受教育的心理預期值迅速變化,對高品質教育的迫切需求成為普遍期望。由此引出了教育發展的兩個重要的時代任務,一是提高教育品質,二是促進教育公平。因此,不斷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盡力滿足社會需求和社會公眾願望,並實現教育公平,是本澳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共同責任和共同任務。

筆者認為,澳大附屬中小學應該將提升教育品質作為主要任務,將澳大附屬小學、中學建設為本澳最優質的中小學之一。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可能影響本澳的教育公平,但筆者更看重競爭而帶來的教育品質提升效果,而教育公平應該體現在起點機會的公平上。

理論上,馬太效應會導致強校越來越強,彙集優秀生源、師資與教學條件,令優質教育資源具有高度的排斥性,因此,如何在提升教育品質的同時又達到教育公平,是對政府教育政策的考驗。

一方面教育的公平性原則要求為所有的中小學和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條件,政府應當公平地分配教育資源,保證基本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本澳優質教育資源仍然嚴重短缺,為了基礎教育儘快趕上先進水準,需要建設高水準的優質中小學,這樣,教育資源就不能完全平均分配。本澳傳統上以私校為主,政府不能干預學校內部運作,其教學水準也只能由學校自己來提升。所以,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的問題上,政府所能做的,首先是要盡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財政資源,不要因為政府行為加劇結構性失衡與短缺,也就是說,政府的關注重點首先是“雪中送炭”,其次才是“錦上添花”。

在現代社會中,高等教育作為重要代理機構,在事實層面擁有技術功能與篩選功能,在價值層面具有增長期待與公平承諾。高等教育旨在培養專業人員,其任務是挑選出智力超凡者,使其接受長期訓練,精通艱深知識,擁有獨特技能,獲得可信資格,因而能勝任專業或管理工作。因此,實現教育公平關鍵是機會的公平,要讓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是開放且公正的,需要的只是你足夠努力與聰明,這是社會留給每個人體面且可視的成長通道。

總之,筆者認為,本澳要培養大批高層次人才,澳大要達到一流大學的目標,必須從源頭上就要有一個有競爭的篩選過程,但要保證這種競爭是在起點公平的基礎上進行。而澳大附屬中小學校教育就是在中小學階段開始,培訓學生的競爭意識,在競爭中提升能力,在進入大學接受教育後,仍能面對全世界各地的競爭。一句話,澳門大學及其附屬中小學,其任務就是要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一流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