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學者專家對強化互信看法分歧頗大

談到要強化互信,當然是「一個巴掌打不響」,必須兩岸都要有此意願。因此,由此,出席「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台灣學者專家的觀點,也就更有「看頭」。不過,由於台灣是一個意見多元社會,尤其是意識形態分為藍綠兩大塊,而同一陣營內的觀點又未必是一致,因而對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如何強化互信,夯實基礎,也就呈現「百家爭鳴」狀態。

比如,通常被視為「深藍」的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就直截了當地指出,《臺北在兩岸關係「深水區」應有新思維》。他指出,兩岸關係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這意味著兩岸關係進入比較不易推動的階段,在兩岸關係正值脆弱和平的時期,深水區也可以視為危險階段,除了兩岸關係已經由易入難,由簡而繁,由利而名的困難之外,也因為區域格局正在出現變化,各國領導人也有變化而可能出現政策調整,從而增強了許多難以捉摸的變量。而在兩岸關係中台灣又是屬於小的一方,是以馬政府在面對當前的兩岸關係時,尤其應該把握當下的機會,開拓溝通渠道,厚植互信的誠意,才能在既有的基礎上,增強自己的應變、制變的能力。其一是必須展現推動兩岸和平的誠信和誠意,其二是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必須建構自己的統戰策略,其三是重新策劃臺北在兩岸關係對華盛頓和北京的戰術作為。

為此,楊開煌對馬英九頗多埋怨。他指出馬政府對「兩岸『認同』與『互信』研討會」的態度,一再以新理由要求重議兩岸投保協議協商,就實非誠信做法。馬英九必須意識到這些作為,正在快速消耗北京對他個人的「誠信」,和馬政府的「誠意」。一旦北京不再相信馬英九的「誠信」,則北京在兩岸關係上肯定會有他策,加以因應。臺北必須在兩岸事務中「重誠信,啟統戰,勇作為」,才能在兩岸關係的深水區謀出路,從而在區域安全中有角色。

也是被視為「深藍」的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邵宗海指出,對於未來「兩岸政治互信」動向的評估,有兩個發展方向需要注意:一是臺北同意以「九二共識」來作為兩岸複談的基礎,已說明現階段兩岸交流不會構成問題。因此,為了推動國家統一的進程進入實質階段,大陸對台政策最少會採經濟與政治議題並重的方向。二是「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的定位還處於各說各話的層次,對北京來說,政治議題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即使不需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也不能去默認台灣宣稱是「中華民國」,畢竟那是屬於官方層級的談判,雙方政治的定位已經很難再被模糊。不過,「一個中國的框架」一詞,自馬英九就職之後就一直為胡錦濤及王毅所常用,這個「一個中國框架」的用法,看起來似乎接近台灣過去很多學者曾經提過的建議,比較中性而且涵蓋台灣與大陸這兩塊區域,是否準備用來取代已經僵化的「一個中國原則」一詞,值得關注。

(關於「一中框架」與「一中原則」的異同,北京學者陳桂清則在其論文中分析指出,與「一中原則」相比,「一中框架」沒有改變「一個中國」立場,但它是對「一中原則」的軟性處理,其概念更富彈性。兩者比較,「一中原則」雖是客觀存在,但更偏重主觀認知,相對硬性;「一中框架」則著重強調「一中」的客觀存在,相對軟性。「一中原則」突出政治範疇概念,包含對國家主權等問題的強制規範,而「一中框架」則內容多元,至少從字面上講可以包括政治性的內容,也可以涵蓋經濟性、文化性或社會性的內容,它可以涵蓋「中華經濟圈」、「中華文化圈」,也可以包含「兩岸和平協議」。因此,一旦涉及的範圍擴大,便更有利於化解島內對政治性議題的過分敏感,更有利於兩岸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那麼,與會的泛綠學者專家又是如何看待「強化互信」的議題的呢?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代副主任的張百達(屬「新潮流系」),以「台灣政治評論人」的名義出席該研討會。他在其論文中認為,影響兩岸互信的制約因素,一是地緣政治,兩岸政軍分歧與地緣戰略格局牽動雙邊關係的發展。在北京不放棄對台動武並持續強化對台軍事部署情況下,台灣除了必須維持相當程度的自我防衛能力,同時亦將如同中國週邊其他國家歡迎美軍啟動「重返亞洲」的全球軍力部署調整,並重視美日安保體系在一旦發生「周邊有事」時所可能發揮的潛在作用。

二是政治心理,台灣人民對於國家存在形式與自我認同的不斷強化。過去兩岸互相對峙與長期隔絕,切斷了發展彼此關系的可能。三是外部幹擾,北京過度介入台灣內部政黨政治過程引發民眾反感。四是缺乏前景,對兩岸未來關係發展前景缺乏可供選擇的具體圖像。五是政治落差,中國大陸的法治與人權發展觀現狀造成台灣民眾疑懼。

曾在陳水扁時代出任「陸委會」主委秘書的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的邱垂正也以「價值共享」為主軸,並以「陸委會」歷年來針對兩岸民眾認知民調為依據,指出台灣人民對大陸政府的不友善(敵意)態度,就算馬政府上任四年以來,兩岸經濟互賴緊密,雙方簽署了十六項重要協議,但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對台灣不友善(敵意)態度仍居高不下,而且民眾對統獨態度變化不大,支持統一與偏向統一民眾人數終於維持一成左右,若以終極統一來作為兩岸和平協議的內容,明顯缺乏「價值共享」的基礎。

邱垂正認為,兩岸的民主、人權、政治和公民社會的核心價值認知差距尤大,容易導致雙方的不信任,進而採取防衛和敵對政策。如此,兩岸經濟進一步互賴整合可能遭到重重阻礙,形成現階段兩岸經濟整合、制度整合的價值障礙。

長期以來,兩岸最大的差距就是對民主價值認知的差異性,雖然雙方都強調和平發展應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軸,但雙方因民主價值與實踐差異,北京當局否定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主權地位」,造成雙方涉及公權力的交流事項,無法透過政府協商達成共識。二零零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雖然以「九二共識」擱置「一中」爭議,順利開啟經濟議題的協商,但兩岸若要以模糊的「九二共識」來處理兩岸重大而且敏感的政治議題,則須要考慮兩岸社會建構「價值共享」程度。亦即兩岸「價值共享」應是兩岸制度整合的基礎條件,沒有「價值共享」條件,兩岸制度化容易引發台灣內部紛擾與增添兩岸不信任,這會使兩岸又陷入惡性循環圈。

(發自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