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台灣政局回顧與展望

2010年,國、民兩黨圍繞年底五都選舉及ECFA審議展開激烈攻防,島內政局呈現“藍淡綠深”態勢,但國民黨在整體上仍占一定優勢。馬英九當局在兩岸簽署ECPA的大背景下執政狀況有所好轉,國民黨全面推動改革,但仍面臨諸多問題。民進党穩步發展,但仍面臨內部權鬥及路線調整壓力。展望2011年,藍綠陣營將重點圍繞年底“立委”選舉和2012年“大選”展開佈局和爭鬥,雙方較量將日趨激烈。

一、朝野圍繞選舉及ECFA競爭激烈,顯現“藍淡綠深”態勢年內,國、民兩黨圍繞“立委”補選、五都選舉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重要議題展開激烈較量,導致島內政局呈現“藍淡綠深”的新態勢。

第一,民進黨在“立法院”實力增強,加大體制內制衡力度。民進黨攜2009年選舉連戰連捷氣勢,在1月9日和2月27日舉行的兩場“立委”補選中攻下6席,失掉1席,獲得“五連勝”,“立委”總數上升為33席,跨過“立法院”113席的1/4提案門檻,擁有“修憲”和罷免“總統”等重大議案的能力,在體制內制衡馬當局的能力明顯增強,對國民黨在議事程序上的主導權形成沖擊。年內,民進黨多次在“立法院”上演“全武行”,極力阻撓和拖延ECFA、“地制法修正案”、“產業創新條例”、“所得稅法修正案”、“健保法案”、“陸生赴台三法”等議案通過,給馬當局施政造成諸多障礙與阻力。

第二,國民黨暫時止住連敗勢頭,但政局呈現“藍淡綠深”態勢。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紅利促進台灣經濟複蘇及連勝文選前遭槍擊激發藍營基本盤的作用下,國民黨在11月27日舉行的五都選舉中守住臺北、新北和台中市,暫時止住連敗勢頭。但其僅獲336.9萬票、44.54%的得票率,大輸民進黨40萬票,並且在中北部被民進黨大幅拉近,在南部慘敗,在市議員席次上被民進黨拉平,“贏了面子、輸了裏子”,使得“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呈現“藍褪色綠更深”的態勢。不過,國民黨在基層選舉中仍佔有明顯優勢,在五都獲1194席裏長,在其餘17個縣市獲1187席鄉鎮市民代表和1988席裏長,遠高於民進黨的220席、170席和49席。

第三,藍綠圍繞ECFA展開激烈攻防。兩岸經過多次協商終於在6月末簽署ECFA,民進黨、台聯黨等為破壞ECFA在台通過立法程序,以保台灣“主權”包裝“台獨”立場,舉行“雙英辯論會”,推動ECFA’‘公投”聯署,發動“5‧20”、“6‧26”等多場靜坐、遊行活動,強力阻撓破壞ECFA的審查實施進度。7月5日,民進黨召開ECFA擴大會議,稱要“小火慢燉ECFA議題”,企圖將ECFA審議變成藍綠年底選舉的新戰場。馬當局則積極部署配套措施,加大宣傳力度,不惜與民進黨發生肢體沖突確保ECFA逕付二讀。最終在8月中旬由“公審會”駁回ECFA“公投”提案,“立法院”通過ECFA配套法案,完成相關立法程序。民進黨無力回天,在五都選戰中開始回避ECFA議題,避免與主流民意發生沖突。

二、馬當局執政狀況有所好轉,但仍面臨諸多問題

在國際金融風暴逐漸弱化,兩岸簽署ECFA的背景下,馬當局施政更加平順,“拼經濟”績效初顯,政權總體穩固。但台灣社會發生深刻變化,馬當局未能及時準確掌握民意走向,執政仍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馬當局“拼經濟”初顯成效。年內,馬當局將提振經濟作為施政重點,主張打造台灣“黃金十年”,對內推行“庶民經濟”,對外與大陸簽署ECFA,終於推動台灣經濟複蘇。台“主計處”預估,2010年島內經濟增長率將達9.98%,創21年來新高,失業率也降至5%以下。各類國際經濟機構所作調查也紛紛顯示,台灣的全球競爭力與投資環境排名均位居前茅。

第二,黨政關系有所強化,執政總體穩固。一是逐步理順和強化黨政合作關系,使馬贏得黨內更多支持。馬當局增設“立委”座談與“府”、“院”、党三大秘書長會議,強化黨中央、“行政院”與“立法院”的互動溝通,改善了黨政合作關系,在“檢察總長”、“司法院長”等人事任命案,以及多項法律修正案中得到黨籍“立委”全力支持,為馬施政創造了積極條件。二是施政方式漸趨成熟,行政效率有所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馬建立“民怨快速反應機制”,搭建從基層到民意代表再到“中央”的民情溝通管道,在回應民意、應對突發事件和處理危機能力上有所加強。馬重組“國安”團隊,慰留“衛生署長”楊志良,撤換“法務部長”王清峰,快速處理台中市黑道槍擊案,妥善解決“苗栗農地徵收案”和“六輕爆炸案”,有效防止了事態擴大,贏得輿論肯定。三是“反貪除弊”受到多數民眾肯定。馬當局堅持清廉改革,秉持正派專業標准調整司法人事,籌建廉政機制,加強司法監督,強化肅貪力度,得到民眾普遍肯定。島內多家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對馬當局未來施政信任度大幅提升。

第三,社會矛盾突出,馬當局未擺脫執政困境。一年來,馬當局雖保持政權總體穩定,但是卻沒有積極應對島內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施政嚴重疏離中間及年輕選民,其兩岸開放政策未能讓中南部及中下階層民眾得到更多實惠,仍面臨執政困境。島內民調顯示,馬的滿意度回升至四成左右,但不滿意度仍近五成。

三、國民黨全面推動黨務改革,全力佈局選戰,但矛盾重重

年內,國民黨堅持黨務改革,打造“選舉機器”,全力投入五都選舉,但各方利益難以協調,內部矛盾不斷激化。

第一,國民黨全面推動黨務改革,但矛盾不斷浮現。金溥聰擔任國民党秘書長後,秉持馬英九的“清廉勤政”理念,全面推動黨務改革,重點主攻“端正選風”與“組織再造”。國民黨調整基層黨部人事、加速清理党產、大量裁撤基層黨工、繼續與地方派系切割、提名正派人選,朝“選舉機器”轉型。但是“馬金體制”改革缺乏規劃、處理手法粗糙,觸動黨內傳統勢力利益,引發基層支持者不滿,不但加劇了國民黨資源緊缺困境,而且削弱了基層組織發展與動員能力。

第二,國民黨工作圍繞五都選舉展開。國民黨視五都選舉為2012年“大選”前哨戰,將勝選列為“現階段政治任務案”,為此全力展開選戰佈局。一是積極整合各方勢力。為打贏選戰,國民黨勸退臺北縣長周錫瑋,積極整合台中縣“紅”、“黑”兩派,推出朱立倫、胡志強參選新北市長和台中市長。二是加大輔選力度。馬英九一改以往“不粘鍋”的姿態,頻頻站臺輔選,大打“主席牌”。國民党榮譽主席吳伯雄及6位副主席也各自承擔輔選責任區,增強催票力度。三是激發藍營熱情,鞏固泛藍基本盤。由於臺北市發生“新生高弊案”,台中市發生“黑道槍擊案”,高雄市楊秋興脫黨參選分裂泛藍選票,國民黨選情一直不樂觀。為激發藍營投票熱情,催生基本盤,國民黨借“919水災”猛攻陳菊,結合116周年黨慶舉辦“為臺北而走”和“反貪腐”遊行,營造藍綠對決氛圍,最後保住了三個都市。

第三,國民黨面臨諸多問題。一是脫黨參選嚴重。由於國民党堅持清廉提名,一些有實力的政治人物紛紛獨立參選市議員和裏長,45席無黨籍市議員和2342席無黨籍裏長中不少都是藍營人士,大大削弱了國民黨基層實力。二是泛藍整合不力。國民党未向親民黨、新黨尋求合作,禁止黨籍“立委”“跨黨站臺”,導致泛藍在南部選區分裂。親民党主席宋楚瑜公開支持楊秋興,不但造成國民黨在高雄市大輸50萬票,也為將來泛藍整合埋下隱患。

四、民進黨氣勢回升,蔡英文黨內地位穩固,但民進黨面臨結構性困境

年內,民進黨鞏固領導權威,推動黨務改革,五都選舉中得票率大幅提高,整體氣勢逐步回升。

第一,民進黨氣勢回升,基本盤異常穩固。民進黨下野後接連取得選舉勝利,借機推動黨務改革、鞏固選民基礎,整體氣勢逐步回升。蔡英文上任後,民進黨中央做出一系列黨務改革,包括通過改良五都初選機制,擺脫“人頭黨員”綁架;通過多設1名副秘書長、裁撤基層黨部,加強內部協調,縮減党務開支等措施,增強組織戰鬥力。蔡英文及党內“天王”還抓住各種機會勤走基層、慰問党工,增加與黨內各股勢力的互動,努力找回泛綠選民的認同感。民進黨結合議會與街頭路線,強力推行“反中反馬”策略,刺激泛綠民眾激情,鞏固泛綠基本盤。在“固綠”的基礎上,民進黨標榜“理性問政”,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關注民生議題,試圖改變政黨形象;繼續與陳水扁“柔性切割”,禁止民進黨參選人與非民進黨參選人聯合競選,爭取多數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認同。島內民調顯示,民進党信任指數始終維持在45點左右,與國民黨不相上下。

第二,蔡英文地位與權威趨於穩固。蔡英文帶領民進黨走出2008年敗選陰影,取得選舉“五連勝”,領導風格和輔選戰功得到黨內普遍認可。5月23日,蔡以78192票、得票率90.29%的歷史最高票成為該黨第一位順利連任的主席,並宣佈參選新北市長選舉。7月18日,力挺蔡的“新潮流系”在民進党“全代會”上獲得3席中常委、6席中執委,進一步鞏固蔡的領導地位。隨後,蔡聘任吳乃仁回鍋秘書長,全力佈局五都選舉,並取得不俗戰績。蔡英文初次參選就拿下100萬票的亮眼成績,成為代表民進党參選2012“大選”的首選人物。

第三,民進黨面臨結構性困境。一是路線調整步履維艱。民進党在蔡英文的帶領下積極進行路線調整,宣稱“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會延續前朝政策”,並先後拋出“十年政綱”之“多元族群篇”與“性別篇”。但因受到“基本教義派”的反彈和牽制,民進黨一再退縮,不但未全盤推出“十年政綱”,還稱“十年政綱”不會碰觸“國家定位與兩岸定位”,兩岸政策將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底線,未來發展面臨瓶頸。二是黨內權鬥不時浮現。蘇貞昌擅自參選臺北市長,打亂蔡英文選戰佈局,導致民進黨未能突破三席,蘇、蔡心結愈演愈烈。蘇嘉全、賴清德等中生代積極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