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不會因經濟危機而導致社會問題,其順序是相反的。這是大多數分析家們忽視的要害。經濟還在正常增長不表明沒有危機,況且,在統計局等部門的強力幹預下,經濟似乎還不錯,但危機四伏。
最近,關於中國被包圍的議論比較多,論者中多有軍人。看到潛在威脅,防範和消弭這些威脅,這是軍人的職責。中國確實被包圍了,但是,包圍中國的不僅是不太友好的外國軍隊和武裝力量,還有在周邊國家造成這種結果的社會因素。包圍圈既有實在的,也有人們在心理上的感受。當國境之外的不友好事件增多時,中國在外交上的被動增加了民眾的被包圍感。
核武器與領土糾紛的包圍圈
中國周圍遍佈核武器。俄國、巴基斯坦、印度是有核國家;朝鮮已經製造出核彈,儘管還不太好用。據報道,朝鮮與緬甸有核計劃的合作;日本是核門檻國家,有充足的技術和原料儲備,宣稱隨時可以組裝出數千枚核彈。日本造核彈就像中國造汽車一樣,可以批量生產,不同的是日本不需要合資或進口主要零件。韓國、臺灣地區都有過核計劃。製造核武器早已不再是高科技了。
這些核武器威脅中國的安全,但我們不知道這些威脅在什麼時候會變成現實。同時,中國也被當作威脅,印度經常把中國當作最大威脅。其他國家不像印度那樣高聲叫喊,但也對中國心懷戒懼。這是中國的實力決定的,而且中國的未來還不太確定。我們應該理解周邊國家的警覺,但也不必太當真,整天忙於解釋。國家的動機是解釋不清的,需要歷史的證明。其實,不少中國人也經常這樣看美國,感到處處有陰謀,處處有威脅,儘管美國的一些行動未必針對中國。
核武器的一個好處是限制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各國力避同歸於盡。但邊境衝突的危險仍在。
中國與鄰國的領土衝突現在主要在海上,與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的島國時有摩擦。亞洲的大、小老虎們對中國虎視眈眈。前些天,日本在釣魚島附近抓捕中國船員,造成兩國關係緊張。在海上,由於海軍發展的遲緩,中國較晚時候才採取行動實際控制主張的領海,現在處於被動地位。因為被動,中國退讓與回旋的餘地很小,因此,有必要多做一些事情來佔據主動。
中國在陸地上的領土爭端主要是與印度。印度懷疑中國在包圍它,這卻是不可能的任務。中印兩國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亞洲可以容納兩個大國,況且兩國的崛起還是未定之數。在邊界上,中國可以放棄一些土地來換取另一些土地。這是中國50年前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情。
如果發展順利,在今後二十年裏,中國可能變得比任何一個鄰國都強大,但永遠不可能比它們相加更強大,更何況還有海外的美國,這是中國未來要面對的基本現實。韜光養晦或一味退縮不會改善中國的處境。另一方面,好鬥不僅將損害中國的長遠利益,還必然使鄰國團結起來,又給美國可乘之機。好鄰居的基礎是紮好籬笆,也就是確定邊界。中國需要建立一個開放社會,與鄰國和平解決領土糾紛,必要時可以直接或間接使用武力,但必須師出有名。
貧窮的包圍圈
按人均收入,中國是一個窮國,在世界上排名100名左右。但周圍一些國家甚至比中國還窮。在東亞,只有日本是富國,韓國比較富裕,略遠一些還有新加坡;臺灣是比較富裕的地區。俄國的遠東地區比中國富裕一些,但那個偏遠地區不會成為商業中心。其他周邊國家的人均收入要麼與中國相差不遠,要麼更低。中國的邊界地區一般也很欠發達,難以向外輻射繁榮。
各國貧窮有地理的原因,但主要是制度的原因。另外,貧窮與蒙昧互為因果,極端勢力在貧窮和蒙昧中孳生,在中亞與新疆遙相呼應。不過,我們在新疆可以做得更好,不僅是改善民生。
周邊的貧窮不能帶動中國邊境地區的發展,其實是中國的極好機會,因為貧窮地區較容易接受外部影響。我們不能總是坐等海外投資。然而,國有企業擅長窩裏橫,嚴重缺乏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依靠市場壟斷和資金優先等條件生存,向外輻射的能力很差,它們到海外購買資源、股份。按照國內的經驗,許多投資將一去不復返,事實上已經有了高達千億美元的損失。中國經濟在流血,在失去機會。
美國的包圍圈
常說的包圍圈是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圈,類似印度一些人認為的中國對印度的包圍圈。美國不是歐亞大陸國家,它的領土主要在北美大陸。這個國家動用大約10萬軍隊,像當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一樣,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周圍,包圍這個有200多萬大軍 (還不包括准軍事力量)、13億人口的核大國。這是一種什麼精神(病)?顯然不是精神,更不是精神病。這些軍隊在維護美國的海外利益。
美國的均勢模式與英國、德國的都不同,它採用“輻輳”式均勢,把每一根安全輻條都連向美國的軸心,把盟國變成美國的小兄弟,固定在輻條的另一端。美國的盟國在彼此之間難以形成合力,不能抗衡美國的實力。不過,歐盟是一個例外,美國對歐盟的態度不太友善。
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圈是它與歐亞大陸國家合作產生的,不是完全針對中國。它在阿富汗、韓國的駐軍已經有足夠的敵人,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軍事基地前途未蔔,甚至在日本的駐軍也有牽制東道主的意圖。今年7月,美國捲入南海之爭,確是向中國顯示力量。中國有很好的地緣政治位置,但目前的環境不友好,在較長時期內不會好轉,這是艱難的成長期,只有大智慧和大戰略方可應付。中國應學習歷史,做東亞的核心國家,把威脅中心變成吸引力的中心。
美國提出的兩國集團是一個好主意,這不意味著中國受到牽制。沒有國家能夠武力入侵中國,中國卻需要走向世界,保護分佈廣泛的國家安全和利益。這種擴張不是侵略,不侵害別國的利益,同時還保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在紅海的護航艦隊就是一例,他們不是威脅,甚至不對海盜構成威脅,除非他們進攻。因此,這樣的擴張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就像現在的美國在維護國際秩序一樣。許多國家可以 “搭便車”,許多國家不能也不必在全球維護利益。
國內問題的包圍圈
中國確實被包圍了。這些包圍圈都是從中國向外看的結果。如果從外部看,並不存在對華包圍圈。這些力量和問題沒有構成一個反對中國的整體,它們有各自的利益,更有各自的麻煩,彼此經常矛盾重重,甚至對立。除非中國威脅所有國家,它們不能構成一個反華的整體勢力。
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中積累了很多大問題。這種高增長本不可持續,能夠維持到今天,原因是經濟問題被轉化為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銀行業、製造業、地產業和大國企把許多成本轉嫁出去,政府也削減了教育、醫療、養老等開支,社會、環境和人口承受著巨大壓力,難以為繼。在經濟危機之前必定先有社會危機、環境危機。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不會因經濟危機而導致社會問題,其順序是相反的。這是大多數分析家們忽視的要害。經濟還在正常增長不表明沒有危機,況且,在統計局等部門的強力幹預下,經濟似乎還不錯,但危機四伏。
中國要首先走出國內的包圍圈,然後才能突破國境之外的包圍圈。全面的改革才是唯一出路。
(丁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