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4月1日電]“三月三,拜軒轅”、“清明節公祭黃帝”,這是河南與陝西關於追思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各自表述。巧合的是,今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和清明節屬同一天,兩地同時祭拜,炎黃子孫何處尋根呢?
一問:陝豫“撞車”,何處是我家?
陝西黃陵縣,因黃帝陵而得名,傳說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塚為陵,是為黃帝陵;而河南新鄭市,是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建都的地方。目前,兩者都升格為“國祭”,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儘管此前有所爭議,但兩地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謁祖,不想今年卻意外“撞車”。“辛卯年黃帝故里(河南新鄭)拜祖大典”和“辛卯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陝西黃陵)典禮”都將在4月5日上午9點30分舉行。
去陝西還是去河南?到底何處是我家?這讓不少炎黃子孫犯了難。
“辛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丁世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黃帝故里拜祖是在軒轅黃帝的出生日,這是一個非常喜慶的活動。黃帝陵祭祖,按照中華民族傳統習慣,清明節都要掃墓、祭祖,“但兩者也有共同之處,無論在哪邊參加祭拜,都是追思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功德。”
丁世顯認為,這應該不會給海內外的華人華僑造成概念上的混淆。相反,因為兩者都能達到共同目的,可以進一步激發民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責任心和責任感。但他也坦言,對祖居海外的炎黃子孫而言,往年兩地都能去、都有時間去,但今年卻是同一天,“這也是人力所不能掌控的。”
黃帝文化研究專家、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劉文學對此也表示,今年只是時間上的一種巧合,兩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但都得到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認可。
再問:內涵不同,如何追思先祖?
“在我看來,一個是慶典文化,一個是墓葬文化。”劉文學告訴中新社記者說,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出生的日子,新鄭是黃帝的故都、故里,是黃帝建功立業的地方,因此,到這裏拜祖是一種紀念性文化,“是對黃帝所建立功勳的懷念,基調是喜慶。”
陝西黃帝陵屬於陵墓祭祀,傳遞的是一種對黃帝的悼念,基調是哀傷的。劉文學表示,黃帝陵的祭祀活動歷史上是在九月初九以及黃帝升天的日子舉行,清明節公祭是沿用了唐宋之後的傳統,“兩個地方都來祭拜,並非是無序的。”
據瞭解,考慮到海外華人華僑以及對黃帝有好奇心的外國人的需求,河南方面今年特意開設了粵語、英語的電臺直播。而陝西方面,兩岸媒體將首次聯合報導海峽兩岸祭祖的盛況。兩地還不約而同地設立了“網上祭奠”的環節,不能親臨現場的海內外兒女,可以通過網路追憶先祖、寄託哀思。
劉文學說,根據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習慣,人們更傾向於陵墓祭祀,但兩者並不是一個矛盾體,都有積極意義,“海內外炎黃子孫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自由選擇。”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也表示,陝西、河南兩者的活動具有明顯區別,“既可選擇到黃帝出生地河南新鄭,也可選擇到黃帝墓葬地陝西黃陵。”
三問:“黃帝熱”說明了什麼?
針對大陸各地乃至海外的“黃帝熱”現象,劉文學給予正面評價和肯定。他認為,這說明民眾都認可黃帝是我們共同的人文始祖,應該說都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
張新斌則向中新社記者闡釋,所謂的“黃帝熱”是在辛亥革命前就興起的,在當時的特殊時代得到了大張旗鼓的普及,也起到了積極意義。現階段之所以熱,是因為不少地方都有黃帝的遺存,如河北涿鹿、河南新鄭、陝西黃陵等地,我們同屬炎黃子孫,應該說都具有祭拜的正當性,都有這種權利,這一點無可厚非。
“我們舉行拜祖大典的目的,就是體現黃帝文化對現實的意義。”劉文學表示,黃帝文化在歷史上多次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發展,體現了黃帝文化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他說,只要有利於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要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怎麼祭拜都不過分”。
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曾表示,中國人作為黃帝的子孫,已經不是一個血統的觀念,而是一個文化歸屬的觀念,是中華民族各個民族互相認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