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自暴不作為未執行解散派系決議

民進黨前日中執會上演的「蘇謝大戰」,暴露了蘇貞昌和謝長廷這兩位都曾任(及現正任)黨主席和「行政院長」的「天王」,不但懷有「瑜亮情結」,而且還正糾結於嚴重的權力之爭。與此同時,也反映了民進黨內仍存在著派系活動,坐實了蘇貞昌的「無能」及不作為,未有執行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全代會」關於解散派系的決議,反而讓派系再次「合法地」登堂入室,參與黨中央的黨務活動。

前日的「蘇謝大戰」雖然發生了三個回合,但其內容和情節很簡單,不外是為了在提名臺北市長參選人的作業中,是否對黨內五名參選人和柯文哲進行整合,謝長廷與蘇貞昌「槓上」而已。但由於兩人在交鋒中使用了帶有情緒性的言語,謝長廷還猛烈批評蘇貞昌「你就是不聽我的意見與別人的意見」。期間火花四射,唾沫橫飛,場面激烈,氣氛很僵,而格外令人觸目。實際上,這種現象,民進黨內尤其是在黨中央的權力建制會議中,已是多年不見了。

不過,倒是意外地提前促成「蘇新連」(即「蘇系」、「新潮流」、「綠色連線」)與「遊系」等派系的合作,而讓「謝系」孤立無援。甚至連「謝系」也不團結,實際上在「蘇謝大戰」的過程中,屬於「謝系」的管碧玲就作壁上觀,沒有奧援本派系龍頭謝長廷。

但這次「蘇謝大戰」,「英系」尚未有參與。之所以說是「未有參與」,不僅是指因為中執會中沒有「英系」成員而未有參與這場「蘇謝大戰」的過程,而且也是指直到如今,蔡英文本人仍未宣佈參與黨主席的角逐,因而遊離於這次表面上是圍繞臺北市長提名整合方案,實質卻是「黨主席選戰序幕戰」的「蘇謝大戰」。如果蔡英文也摻上一腳,可能「派系重組」還將會發生新的變化,甚至促成「新潮流系」內部為「親蘇」還是「挺英」而頻臨分裂,並直接導致「蘇新連」分離。

蘇貞昌與謝長廷的矛盾,由來以久。但真正浮出臺面的,還是始於二零零五年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之時。為了對抗連戰登陸的效應,當然更是為了為自己於二零零八年參選「總統」積累政績,謝長廷研擬了系列的兩岸經貿交流政策。這些政策雖然突破了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閉關鎖台政策,但由於民進黨政權正面臨「水果零關稅登陸」等惠台措施的強烈衝擊,而迫得陳水扁不得不為了自救而予以批准。但尚未來得及推動執行,謝長廷就因要對「桃園水災」及「泰勞暴動」而引咎辭職。而接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也是為了同樣的動機,翌年與其副手「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合作,將謝長廷已經研擬好的方案打包成自己的東西,在「經續會」上推出,並在民進黨「立委」「保駕護航」,泛藍「立委」及工商界的奧援之下,戰勝了台聯黨「立委」的阻撓(其中最「奮不顧身」者是後來出任馬政府陸委會主委的賴幸媛),使得多數議題獲得通過。而謝長廷則指責蘇貞昌是「貪謝之功為自己有」。

緊接著,是二零零七年的民進黨「總統」初選。本來,「新潮流系」在二零零四年輔選陳水扁成功後,就已研擬了「蘇蔡配」的計劃,並也獲得了陳水扁的認可。但奈何隨後陳水扁貪腐案發,黨內權威盡失;而「新潮流系」的「立委」參選人也在黨內初選中,被打成「十一寇」,而全線崩潰,無力推動「蘇蔡配」,因而讓謝長廷「乘虛而上」,奪得民進黨在二零零八年「總統」大選中的出線權。此後在「副總統」的配搭人選上,謝長廷是希望能由葉菊蘭擔任其副手,陳水扁為了平衡黨內派系,卻硬要「拉郎配」,讓在「總統」初選中敗選的蘇貞昌配之。但在「總統」競選過程中,不但是曾先後兩次成功為陳水扁操盤的「新潮流系」沒有進駐謝長廷競選總部,而且就是作為「副總統」候選人的蘇貞昌,在競選過程中,也很少與謝長廷同台,呈現「水牛過河各顧各」的狀況。

今次「蘇謝大戰」,雖然表面上是「整合方案」之爭,但其實是黨主席選舉的序幕戰,先行爭奪對確立臺北市長參選人的黨內「話事權」。謝長廷批評蘇貞昌「你就是不聽我的意見與別人的意見」,等於是指責蘇貞昌專斷獨行,不配擔任黨名中標榜「民主」的民進黨的主席,並更為激發自己參選黨主席的決心。但他為幫助蔡英文參選「總統」而參選黨主席的公開理由,卻難以掩飾自己要延續政治生命,及要掌握民進黨「話事權」的真實心態。當然,或許他還懷有要調整黨的大陸政策,推動實現「民共交流」的理想。而蘇貞昌則待到翌日,才似是從謝長廷「不聽別人意見」的批評中,聽出了「話中有話」的意味,回以「民主就是這樣,吵吵鬧鬧、大鳴大放,最重要是最後形成共識」,算是「連消帶打」地扳回一局。

令人感到興趣的是,蘇貞昌作為黨主席,理應堅守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的各項決議。但他不但像謝長廷所指責的那樣,沒有執行中執會通過的有關直轄市長初選的提名辦法,而且更是置民進黨「全代會」通過的「解散派系」的決議不顧,公然在與謝長廷的爭執中聲稱,臺北市長徵詢小組內有多個派系的代表,包括「謝系」的管碧玲。這不啻是承認,黨內仍有派系,但作為黨主席的自己卻不但是執行「解散派系決議」不力,而且還公然讓「派系政治」參與黨中央的黨務活動,在成立市長徵詢小組時,刻意安排各派系的代表參與,以作派系均衡。

本來,民進黨的派系歷史已久,基礎牢固,一個「解散派系」的決議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只不過是各派系不能再以派系的名義參與黨內黨務活動,尤其是在黨內選舉中以派系名義進行集結而已。但蘇貞昌今次公開承認黨務活動中有派系存在,可能會被各派系解讀為黨主席已經對「解散派系決議」實施「解凍」,因而將會「鼓勵」各派系重新粉墨登場,公開在黨的各項黨務議題中進行活動。倘此,民進黨將再次陷入派系紛爭。

首先登場的可能是「新潮流系」。相對有別於過去黨內傳統派系的「蘇系」、「英系」、「謝系」,是以「基金會」的形式存在,「遊系」甚至連基金會都沒有而言,「新潮流系」仍然是堅持以「辦公室」的名義進行活動,只不過是其稱謂已經改為「新社會」。因而估計,曾受壓抑的「新潮流系」將會恢復過去的嚴密組織形態及架構。

作為黨主席的蘇貞昌承認黨內派系的「合法」活動,是否會鼓舞前「美麗島系」中的「兩岸交流派」重新集結,重組新的「美麗島系」?值得觀察。「美麗島系」的龍頭大佬許信良,已經重返民進黨,甚至還參選過黨主席,意圖重溫當年出任黨主席時,主持「中國政策大辯論」,促使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舊夢。但許信良重返民進黨後,一直未能組織自己的派系,只是以「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的身份活動。而「美麗島電子報」只是輿論工具,不具組織形態。倘他能籍此之機「重振派系山河」,「美麗島電子報」就有可能會轉變為作為次級政團的派系的機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