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陳水扁突然轉(車太)支持連戰訪問大陸?

正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盡管民進黨當局對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應邀到大陸訪問,開動了一切宣傳機器,加以醜化、攻擊及恫嚇,給連戰扣上了一頂又一頂的大「紅帽」,但絲毫也動搖不了連戰「登陸」的決心和信心,而且連戰還十分「傲慢」地拒絕了陳水扁幾乎是乞求般的「行前見一面」的要求。這次民進黨當局的「扣紅帽」戰術,不但嚇不倒連戰,相反還惹起台灣民眾的反感,從而使連戰的「登陸」獲得更多的民意支持度及正當性。民進黨當局如再逆民意而動,今年進行的幾次公職選舉,就將會輸得比去年底的「立委」選舉更慘。更令民進黨當局尷尬萬分的是,美國國務院前日正式表態,支持連戰「登陸」,並指出「台灣內部的政治不是美國最關心的,美國關心兩岸人民能採取達成彼此理解,並能讓兩岸接受和對降低緊張有用的步驟」。民進黨當局如果再繼續批評連戰「登陸」,就將可能會連其後台老板美國也給得罪。好不容易才因推動「扁宋會十項共識」及因大陸制訂《反分裂國家法》,而減輕了因推動「公投制憲」、「台灣正名」而受到美國施加的壓力的陳水扁,又再會被美國視為「麻煩製造者」。

面對即將到來的又一次政治危機,民進黨當局被迫退縮了。昨晚,「總統府」召開記者會,轉達陳水扁對連戰「登陸」的看法﹕在「兩岸務實、互惠、雙贏、對等的交流」,及「維護國家人民最高利益」兩大原則下,他支持連戰訪問大陸。而「總統府」秘書長游錫(方方土)昨日晚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透露,他已與國民黨秘書長林丰正通上了電話,並代表陳水扁表達了在「兩岸務實、互惠、雙贏、對等的交流」,及「維護國家人民最高利益」兩大原則下,支持連戰訪問大陸的立場態度,並向在野黨表達最大的誠意、善意。

與半個多月來民進黨當局用盡最嚇人的詞彙攻擊連戰的「登陸」之舉,及民進黨中執會祭出的《政黨訪問中國決議文》的內容相比,陳水扁昨晚提出的對連戰〔可能也包括宋楚瑜〕「登陸兩大原則」,與之存在著強烈的反差,甚至是帶有全盤否定前者的意味。實際上,前者是既妒忌又反對連戰「登陸」,後者則是既樂見更支持連戰訪問大陸,甚至是還帶有「祝福」的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的「兩大原則」,完全避提民進黨「決議文」的「三反對三主張」,尤其是不提民進黨當局近日來一直喋喋不休的「政府授權」及「私與外國訂約罪」,也沒有重申反對H「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作兩岸政黨交往的前提條件,更沒有強調政黨「登陸」必須表達反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度。而只是以一句較為籠統的「維護國家人民最高利益」來取而代之。甚麼是「維護國家人民最高利益」?維護台灣和平、推動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算不算?「陳江會」達成的十二項成果,算不算?連戰「登陸」將會提出的「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算不算?因此,對於連戰「登陸」的作為,即使是按陳水扁的這一最新標準來衡量,還可擁有更大的可供發揮的空間。甚麼「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私與外國訂約罪」,甚麼「投共賣台」,都得收回去了。

而陳水扁提出的連戰「登陸」的另一前提原則「兩岸務實、互惠、雙贏、對等的交流」,其實更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兩岸海基會、海協分別成立後,進行接觸、磋商的既定原則。陳水扁現在重提這些原則,是否意味著他已覺今非而悟昨是,有意回到十多年前兩岸互動良好、交往熱絡的原點?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宣佈陳水扁的這「兩大原則」之前幾個小時,李登輝聯同「一百個本土社團」舉辦「面對國家迫切的危機,堅決反對連宋聯共賣台」共同記者會,強烈指責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是「原則不對,身份不對,時機不對,對談方式不對,對談地點不對」,「也凸顯政府公權力不彰」,將幫助中國達成統一台灣的「陰謀」,成為「千古罪人」。請注意,李登輝和「台獨」基本教義派除了主要是攻擊連宋之外,同時也把民進黨當局「拖下水」,暗斥其如未能阻止連、宋「登陸」,也就將會成為「千古罪人」。但陳水扁竟對此「警告」視若無睹,相反還以提出其實束約力並不強的「兩大原則」為由,實質上是支持連戰「登陸」。這一舉動,是否意味著陳水扁正有意要與李登輝分道揚鑣,決心要認真落實貫徹「扁宋會十項共識」和「四不一沒有」,堅定地走自己的「新中間路線」?

或許,陳水扁昨日突然再次扭轉民進黨當局的航向,重新回到「新中間路線」的航線,除了是眼看到連、宋「登陸」獲得大多數台灣民眾支持,追求台海和平已成為新的主流民意,而美國也表態支持連、宋「登陸」,他不能與之相悖,及從年初春節台商包機的經驗中領悟到,其實在不具「公權力」的連戰前往大陸架橋鋪路,再由具有「公權力」的民進黨當局授權相關團體與大陸進行實質商談並達成協議,最後的勝利果實還是由民進黨當局來「收割」,這更符民進黨當局的利益之外,是否也折射了陳水扁的歷史定位觀已發生了移位變化,因而要與「台灣之父」李登輝劃清界線?

其實,關於陳水扁對其個人歷史定位追求的變化,本欄月前就有所分析﹕在經過去年底「立委」敗選的教訓之下,陳水扁已明白到在自己未來四年的任期之內,根本不可能完成「公投制憲」、「台灣正名」,也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其要做「台灣國父」的歷史定位。在此情況下,那就不如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歷史定位標定在做民進黨能夠實現長期執政的奠基者。因此,他才有透過謝長廷宣佈擱置「正名」計劃,及與宋楚瑜會面並達成「十項共識」之舉。希望一方面能以重走「新中間路線」,來爭取佔多數的中間選民;另一方面則裂解泛藍,從而掃除民進黨實現長期執政的種種障礙。

但是,光是這一點,也只能是在台灣地區政壇上的歷史定位,尚未具有國際政治舞台的意義。只有突破兩岸僵局,保証台海和平穩定,清除東亞的其中一個「大火藥桶」,才是他能否在世界和平與發展歷史中留名的關鍵。這就正如台灣媒體所評論的那樣,這一次,不只是扁李路線之爭,而是兩人的歷史地位之爭。如果只是承襲李登輝路線,最多只能學拾人牙慧的約書亞,死守台灣本土的李登輝反而成為陳水扁企圖建立萬世功勳的最大障礙。或許,正是為連宋登陸焦慮得「幾天睡不好覺」的李登輝跳出來大罵這「凸顯了政府公權力不彰」,再加上已受到台灣主流民意及美國的強大壓力,才使陳水扁驀然驚醒,連忙「撥亂反正」,重走「新中間路線」,轉為支持連戰「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