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紅海洋的涵義不單止是燃起倒扁烈火

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反貪腐倒扁運動」,昨日進入第二天。雖然大雨滂沱,雨點打在臉上刺痛,但參與運動的群眾的熱情不減。出於廣告界才子范可欽的點子,參與活動的群眾都穿上紅衣服,使到整個凱達格蘭大道成了一片「紅海洋」。范可欽昨日進一步建議,全台灣地區所有支持「倒扁」的群眾,都身穿紅衣服,並在自己的住宅、店舖掛起紅布條,亦即要把台北市的「紅海洋」延擴至全台灣地區。范可欽的原意,是全台灣地區民眾的「怒火」燒向陳水扁。但卻又在客觀上成就了一個「潛在性」的語境:全台灣民眾毫不畏懼陳水扁慣用的「抹紅」伎倆,而且創造「紅海洋」的群眾是不分藍綠,因此,陳水扁集團的「抹紅」手法,已宣佈破產。

這是極具現實政治指標意義的歷史轉折點,其重要性絲毫不遜於去年四月間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冒著被陳水扁集團攻擊為「投共賣台」、「為『反分裂法』背書」的風險,毅然前往大陸訪問並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談並共同發佈「五點共識」,從而使陳水扁集團的「保衛本土」、「反賣台」烏賊戰術,首次失靈,而且也使「本土」咒符變成一張廢紙。

實際上,如果說連戰訪問大陸,廢了陳水扁集團「保本土」、「反賣台」的「武功」,是台灣進步力量在意識形態領域及藍綠對決態勢中的勝利,但仍受到藍綠基本盤的限制的話,那麼,「百萬人反貪腐倒扁運動」進一步繳了陳水扁集團「抹紅」伎倆的「械」,那就是進一步擴大連戰訪問大陸戰果,將之延擴至不分藍綠、全民「倒扁」的範疇。尤其是積極參與者,大多是中產階層,而在政黨政治中,中產階層所發揮的作用,是關鍵性的。而且不少過去曾經「挺扁」的重量級人物,如施明德、范可欽、王麗萍等,都成了這次「倒扁」運動的正、副總指揮。就連曾經以「台灣之父」自居,要將「台灣之子」陳水扁扶上台而絞盡腦汁的李登輝,也謝絕了「獨派」大老的遊說,拒絕站出來「挺扁」。因此,陳水扁已是「失道寡助」。

在此意義上說,今後無論是在公職選舉中,還是在陳水扁又要搞什麼「正名制憲」的分裂活動時,以往戰無不勝、屢試不爽的「本土」訴求及「抹紅」伎倆,都將會變成「啞吧彈」。而且還折射出,台灣民眾在潛意識中,已從「恐紅」、「反紅」,悄悄地演變為以「紅」為榮,將「紅」當作是鬥爭「利器」。這種革命性的轉變,展示「反分裂法」的立法原意,已悄悄地轉化為台灣民眾的意願。這有利於進一步鞏固自「反分裂法」頒佈後,「台獨」分裂勢力受到遏制的趨勢。並從長遠來說,也有利於台灣民眾擺脫「本土」、「護台」的思想枷鎖,樂見並參加推動兩岸關係健康發展,逐步接受兩岸和平統一的理念。

因此,陳水扁為了反制「倒扁」運動,並轉移視線,所提出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正名修憲」、「追討國民黨黨產」三大任務,必將會是「濕水棉花--彈不響」。一來,正如前述,陳水扁的「本土」、「護台」魔咒已經失靈,這些口號已難以吸引部份台灣民眾的興趣,更難激起他們的熱情;二來,民意支持度已跌至不到「十八趴」,並遭受「倒扁」烈火煎熬,且缺乏誠信的陳水扁,也已提前跛腳,成了強弩之末,失去實質發動這三大任務的能力;三來,經過前幾年「正名制憲」及「公投」的折騰,人們對這些難以實現、只能叫「爽」的口號,也已缺乏興趣。當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在「反分裂法」的震懾及連美國人也反對的情況下,所謂「正名制憲」之類的分裂行為,不但難以實現,而且還將會為台灣人民帶來災難。

當然,由於陳水扁的厚皮嘻臉,也由於陳水扁擔心提前下台將會令他失去「免受刑責」特權而被起訴,及失去可觀的「總統卸任禮遇」特權及金錢,更由於民進黨人懷有「恐呂症」,故盡管這次「倒扁」運動的主訴求是「阿扁下台」,但相信陳水扁仍將會拒絕下台,能賴多久就賴多久。除非是「國務機要費」案直接燒到陳水扁的身上,陳水扁還將會死賴下去。因此,即使是參與「倒扁」靜坐的群眾,也有八成三認為陳水扁不會下台。

但即使如此,「倒扁」運動仍將發揮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其實「倒扁」的最大效果,並非是陳水扁立即下台,因為寄望再次實現「政黨輪替」的群眾,將會因此而失去凝聚、團結的著力點,並讓民進黨有機會找到停損點,與陳水扁分割開來,喘一口氣,進行內部改革,使實現再次「政黨輪替」增添難度。因此,陳水扁越遲下台,越是要「挺」到二零零八年任期結束之前,「倒扁」運動就越是未有窮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就越是能夠激發選民們要促成第二次「政黨輪替」的決心。從這一意義上說,「阿扁下台」,不應是台灣民眾的即時目標,而只能是一個發動群眾、積聚力量的手段。在「阿扁下台」運動持續進行下去之下,民進黨將找不到停損點,難以平安跨過今年底北、高二市市長選舉,明年十二月第七屆「立委」選舉及後年三月「總統」選舉這三道關口。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