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日舉行的「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首次特別會議上,特區政府代表向各委員闡述了祐漢新村、新橋和內港區整治建議方案的初步概念和構思。政府認為,整治新橋區所涉及的技術性問題和複雜性相對其他舊區少及低,方案較容易落實執行,故初步建議將新橋區作為首個整治的舊區。並與內港區一樣,以「交通整治」和「街道美化」兩方面作為工作重點,希望在保留區域特色的同時,亦可刺激及恢復區域的經濟活動,以達至整治的目的。另外,工務局計劃在今年二月中,耗資三百零八萬元啟動祐漢新村七個舊區樓宇殘危部份的維修計劃。
特區政府將「舊區重整」的「第一炮」,在新橋街區「打響」,是合理的抉擇。這是因為,正如政府代表所言,整治新橋區域所涉及的技術性問題和複雜性相對其他舊區為低,方案較容易落實執行。因此,首先向其「開刀」,這既是「先易後難」、先「試點」後「鋪開」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的實踐運用,也是為了能讓「舊區重整」工作能在較短時間內先出「成果」,製造績效效應,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需要。
實際上,新橋街區尤其是三盞燈地區雖然相對於新口岸等新發展地區來說,可以被列入「舊區」範疇,但因其街道規劃較為規範化,且樓宇又多是建築品質較佳的私人樓宇,水、電、排水等基本設施也較完備,故基本上不存在「危樓殘樓」的問題,「居住環境惡劣」的指數也較低。因此,整治新橋街區尤其是三盞燈地區,需要拆遷的樓宇單位很少。故對該區的整治,只須從街道美化及將若干車輛交通較不繁忙的街道劃為行人區,以及對樓宇外貌進行美化修緝入手,而無須動其筋骨。不但是工程量較小,而且工作複雜性也較低。按照三盞燈街區整治的思路,有點類似現在幾乎每天都在由民政總署進行的一些街區的小型美化工程,只不過是將之規模擴大化而已。故而將是較為簡單及單純化的,相信只須幾個月的時間,就可拿出成果來。
其實,要把三盞燈街區改造成為一個休閑娛樂、遊覽觀光的步行區,已具有較好的現實基礎。這就是,在區內已有一些橫街已成為購物街,只不過是較為雜亂而已。在節慶期間,三盞燈因舉辦文藝演出活動,當局將之劃為車輛禁行區,這又帶有類似台北市西門町節慶時的嘉年華性質,只不過是「時髦度」尚嫌不足而已。既然有此基礎,就將使整治的困難度大為降低。但問題是,三盞燈放射的幾個街道,都是交通要衢,要將之劃為絕對的行人專區,恐不現實,可能將會引發附近街道的塞車情況更為嚴重。因此,只能是有時間限制的行人專區,亦即白天仍作車行通道,晚上或節假日市民或遊人較多時才禁止車輛通行。
將新橋區列作「舊區重整」的先行試點,可能還出於另一層考慮,就是整個新橋區都並未被納入「澳門歷史城區」的範疇。既此,在進行重整時,就不必考慮抵觸《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下同〕的問題。同樣,內港區也未被納入「澳門歷史城區」,在進行整治工作時,可以從心所欲,不必受「世界遺產公約」的管制。在取得經驗後,再向被納入「澳門歷史城區」範疇內的下環街區、風順堂街區、爛鬼樓街區、大炮台周邊街區這些真正意義的「舊區」、而且也是「舊區重整」工作的核心地區推廣。但由於受「世界遺產公約」管束,當「舊區重整」工作推展到上述街區時,看來還須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尤其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家來澳提供專業顧問意見和建議,使到上述街區的重整工作,既能達到「舊區重整」之目的及要求,又能做到不抵觸「世界遺產公約」的相關規定。
政府代表透露,將調撥三百零八萬元維修祐漢新村七棟舊樓。由於在大多數市民的心目中,祐漢新村的殘舊樓宇,是「舊區重整」工作中屬於「拆卸重建」的重點及典型地區,而不是像三盞燈一帶只是以美化為主,故對將要拆卸的舊樓投入資金予以維修,可能會使市民產生「浪費」、「政府太悠閑要找事做」的感覺。然而,可能是祐漢新村的重整涉及到搬遷補償問題,還有要與散佈在世界各地的業主的後人交涉的問題,恐怕在近期內不可能啟動該區域的重建。但村內居民仍要在此繼續居住,樓宇的漏水、窗花破爛、樓梯殘舊…等問題還得解決,否則就真的「不是人住的地方」。因此,在已知距離正式啟動該街區的重整工作會有不短的時間之下,在正式啟動整治工程之前,先行為樓宇居民提供免費修緝工程,使住客住得安心、住得安全、住得舒適,這也可算是「以民為本」治澳方略的具體表現。不過,為避免不了解情況的市民誤會政府「亂花錢」,政府在實施該項工程計劃之時,還是應先將維修祐漢新村樓宇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向民眾「說清楚,講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