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政府發言人辦公室昨日發佈《明年啟動經、社屋的新一輪公開申請》的新聞稿。按其內容,主要有三點:其一、仍然堅持在二零一二年度完成「萬九公屋計劃」的口徑,其論據是「已按計劃落實了萬九公屋的建設及有序處理公屋單位的分配工作,並已開展萬九後公屋單位的規劃工作」,及「今年年底,萬九公屋基本滿足萬九輪候戶獲編配上樓,現階段政府將重點做好編配及安排上樓的工作」。其二、是重申特首崔世安關於明年首季度「重開經屋申請」的諾言,其內容是「二零一三年首季就萬九餘下一房一廳戶型的經屋重開申請,緊隨其後重新啟動社屋公開申請」。三、是在一定程度上為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被指的「不與崔特首同步」的問題「補鑊」,其內容是「在完全處理萬九所有戶型輪候家團及充分掌握公屋項目建設時間的兩個因素後,預計明年第四季具備條件啟動不同戶型的經屋公開申請,更好地推進公共房屋的住房保障長效制機。」「經初步評估,政府在積極處理萬九輪候戶後,相信明年第四季具備條件啟動不同經屋戶型的公開申請。」 因此,真正的重啟經屋申請登記,應是在明年第四季度開始。
實際上,本來「萬九公屋計劃」是完全可以在今年內完成的,但由於受制於外在客觀原因,而致有其中一些單位未能按時完成,這責不在政府。即使是如此,在短短的幾年間,涉及一萬九千個住宅單位的幾個大型地盤同時開工,這是一項何等龐大的工程。這是除了是因應開放賭牌的幾座大型賭場酒店之外,最龐大的土木工程,也是澳門政府(包括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幾十年來最龐大的公共建設重大工程。不要說是人力、物質的集中供應,就是工程的調度、協調,本身就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而公共工程帶有「計劃經濟」的影子,但其進度比「市場經濟」的市場房屋一點也不遜色。相信,只要是實事求是地看問題,都不應予以否定,不能用一棵樹而否定整座樹林,更不宜將之作為明日「回歸日遊行」的訴求口號。
其實,如果說,在前幾年將「上樓難」問題作為遊行的訴求口號,還將會得到部份「無殼蝸牛」的共鳴和響應,走上街頭向特區政府施加「加快公屋建設」的壓力的話,那麼,隨著「萬九公屋計劃」的逐步落實完成,尤其是已有部份輪候居民獲得編配上樓,甚至已經入夥,盡管在地點、間隔及環境等方面還未能完全如願,但對政府的怨懟應是已消散了大半。即使是因為「戶型不配對」,未能及時獲得編配上樓的部份居民,只要特區政府能夠將原因說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昨日政府發言人辦公室所指的「第四階段隨著明年萬九後公屋項目落實建設,將優先處理『萬九公屋計劃』內因戶型不配對之輪候家團的編配工作」,及「經初步評估,政府在積極處理萬九輪候戶後,相信明年第四季具備條件啟動不同經屋戶型的公開申請」,就能使他們留下希望。盡管這是以遠水解近渴,但也畢竟希望已在前頭,至多再等一年即可參與輪候登記。
因此估計,「上樓難」的訴求,將會在今後的示威遊行中「退場」。而這個訴求,是過去歷次的「五一」等遊行中,與「反黑工」、「反失業」等訴求,是最有號召力的口號。隨著「上樓難」及「失業率高」問題的逐步獲得解決,今後的遊行就只能是「淪落」為某些團體的「例行公事」,未必能完全發揮「聚眾吸票」的作用。
不過,「一雞死,一雞鳴」,世間是充滿矛盾的。隨著舊矛盾的解決,又將會產生新的矛盾;或是主要矛盾獲得解決後,原來毫不起眼的次要矛盾就將會上升為主要矛盾。因此,特區政府仍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刻貼近民意,把握市民的脈搏,瞭解市民有甚麼新的怨氣及不滿,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不斷地為市民解決問題,這才符合「以人為本」的精神。尤其是目前通貨膨脹率仍未能有效地遏制下來,勞動分配問題仍未能獲得妥善解決,貧富懸殊加劇問題仍很嚴重,使得部分居民仍然未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成果,或是即使是收入有所增加,也趕不上物價的飛升,這仍將是居民的怨氣根源所在,這是必須注意的。現在在內地,中共「十八大」後持續改革的其中一大任務,是處理好分配問題,特區政府或可在中央新政策出臺後,予以借鑒參考。
回頭說到公屋問題,在「萬九公屋計劃」完成後,特區政府即將啟動「後萬九公屋計劃」。對此,是有必要科學合理地實行統備安排的。其一、是處理好「萬九公屋計劃」中遺留的一房一廳單位的「戶型不配對」的問題;其二、是在「後萬九公屋計劃」啟動後,把其資源優先處理好這個遺留下來的問題。
關於「戶型不配對」的問題,是屬於「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客觀原因所造成的。按照劉仕堯司長的解釋,這是根據當年的調查摸底結論進行規劃的。實際上,當年進行經屋申請登記時,澳門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澳門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仍處於「低級階段」,而且也擔心自己的購買能力難以負擔戶型面積較大的經屋單位;或是當時孩子還小或較少,認為一房一廳單位可以滿足到自己的「上樓」需要。但經過多年發展,到「萬九公屋計劃」落實時,已是發生了「洞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式的重大變化,原來的各種因素都已成為「過去式」,趕不上今天的時勢發展和需要。包括整體經濟好轉帶動居民收入提高,也包括居民對居住品質的追求也隨之大幅提升,更包括輪候者的孩子已經長大以至是「兒女忽成行」,一房一廳單位己完全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就變成了「戶型不配對」。盡管責任並不在政府,但政府必須正視這一事實。因此,政府發言人辦公室昨日承諾,第四階段隨著明年萬九後公屋項目落實建設,將優先處理「萬九公屋計劃」內因戶型不配對之輪候家團的編配工作。這是實事求是及負責任的做法,相信能夠消解因為「戶型不配對」而產生的不滿怨氣。
其二,是必須解決原來申請一房一廳戶型居民重新登記後,留下的一房一廳單位的使用問題。或者,可在配售經屋及分配社屋時作靈活調適,將一房一廳單位改變用途,分配給鰥寡老人,或是兒女已經長大並已另行置業居住的「空巢」老人,抑或是重新推動上屆政府的「鴛鴦樓」計劃,配售給青年新婚夫婦。尤其是不符公屋申請資格的新婚青年,文化水平較高,公民意識也較強,也樂於參與社會活動,可能日後就將變成街頭行動的主角。因此,解決新婚青年的居住問題,更是關係到社會和諧。但新婚夫婦始終仍然將會存在「昔別君新婚,兒女忽成行」的問題。倘幾年後他們有了孩子並長大時,一房一廳就不能適應需要,希望能換購面積較大的經屋單位。這就需要修改法例,增列「以經屋換購經屋」的條款(並非是現法例所規範的向社會出售經屋的時間限制),以適應這部份居民的需要。或許,可以參考香港居屋的「租置計劃(坊間稱為「出售公屋計劃」),及「可租可買計劃」,務求加快公屋單位輪轉,讓有了子女的昔日新婚夫婦可以轉換面積較大,專為安排三、四人家庭居住的單位,並騰出其原來居住的一房廳單位分配給新的新婚夫婦入住。這就需要在制訂「後萬九公屋」計劃時,「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並及時修訂相關法律。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謀劃,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