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的重大事件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一步一步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由此開始了反對日本侵略的英勇鬥爭,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這長達14年的抗戰中,一件件、一樁樁重大事件,真實地記錄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和霸權強盜行徑,也真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進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善戰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將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炸毀,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隨後以此為藉口,開始進攻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接著進攻沈陽。

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由於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到不准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在事變爆發後短短的3個月裏,日軍相繼占領了沈陽、長春、吉林、齊齊哈爾、錦州、哈爾濱等城市。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

“一.二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中國東北,扶植前清廢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此行動受到以國際聯盟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於是日本決定在上海這一國際性的大都市製造事端以轉移國際視線,使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與控制行動能夠順利進行。

1932年1月28日23時30分,日軍在數次製造事端、挑舋無果的情況下,突然對上海當地中國駐軍第19路軍發起攻擊,十九路軍隨即在蔡廷鍇、蔣光鼐等指揮下,奮起抵抗。19路軍及後來參戰的其他中國部隊,在全國尤其是上海人民的支持下,堅持了1個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擊。戰事最後在國際聯盟協調下結束。該戰使日軍死傷1萬餘人,並四度更換前線指揮官。

“一.二八”事變是自甲午戰爭和“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軍隊首次對日本侵略軍的沉重一擊。以19路軍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與上海民眾同仇敵愾、奮勇抵抗,迫使日軍在30多天的攻勢中屢戰屢敗,為全國抗戰奏響了一曲悲壯的序曲,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性、敢於打敗侵略者的英勇氣概,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一頁。

日本策動成立偽滿洲國

1932年,在日本軍隊操縱下,末代皇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3月8日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偽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與偽滿洲國國務總理簽署《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偽滿洲國,並在偽滿洲國駐軍。

1934年3月1日,溥儀在長春“稱帝”,改所謂“滿洲國”為所謂“大滿洲帝國”,改“年號”為“康得”。 為了把中國東北變成擴大侵華戰爭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對東北的經濟和資源實行了嚴厲的統制和瘋狂的掠奪。日寇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証殖民主義物資掠奪,一度使偽滿洲國成為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偽滿洲國工業產值在1936年為8.07億元,1940年達到26.47億元,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士。

“一二.九”運動

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地區推行殖民地化統治的同時,利用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主義政策,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華北,積極策動所謂“華北五省防共自治運動”,策劃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權,中華民族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激起北平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冶,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學生在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時,又高呼出“援助綏遠抗戰”“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

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眾1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後,平津學生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這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併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人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7月8日, “七七事變”後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八年抗戰,由此開始。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策動成立汪偽政權

1938年12月18日,日本策動汪精衛、曾仲鳴、周佛海等逃離重慶,發表降敵“艷電”。日本取消原北平、南京兩地偽政權,在1940年3月30日,支持汪精衛等在南京舉行所謂“國民政府”還都儀武,發表所謂《和平建國十大政綱》,正式成立傀儡政權,稱汪精衛政權、汪偽政府、南京汪偽“國民政府”等等。

汪偽“國民政府”一度遙奉重慶國府主席林森為主席,汪精衛任“行政院”院長兼代主席。而林森在1943年重慶車禍身亡後,汪精衛在日本的支持下成為汪偽“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並於1943年1月9日對盟軍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汪偽傀儡政權灰飛煙滅。

日本策動成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日本侵略者于1939年至1945年間,策動、操縱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在中國蒙古地區成立傀儡政權_一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雖然此偽政權聲稱實行蒙古民族主義,但事實上在日本設計的邊界線內有80%人口是漢族。

偽蒙疆政權一直處於日本統治者的嚴密控制和操縱之下。建政之初,最高顧問之下、政務院各部和偽蒙古軍均設有日本顧問,各盟、市、旗、縣均設有日本特務機關長。蒙疆聯合委員會成立時,更由日本顧問直接擔任最高長官總務委員長。

日本曾指使偽蒙疆政權與汪偽政權簽訂協議,承認“汪偽”為“正統”,“汪偽”承認“偽蒙疆政權”為“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權”。其1945年9月,蒙疆政府徹底瓦解。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為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革命策略而召開的。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12月25日,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党的任務的決議》。決議指出,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這種形勢下,黨的策略任務就在於發動、團結和組織全中國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決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1936年5月,愛國人士宋慶齡、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等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許多愛國團體紛紛加入。全國又一次出現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

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17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

“西安兵諫”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lo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中國成為《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領銜簽署國之一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二十六國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戰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

中國經與蘇聯磋商並告知有關國家後,1942年1月l日,與其他國家的代表一起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長期艱苦抗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佩。

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4個領銜簽字國之一簽署該宣言,更是開創了中國外交史上的全新局面,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中國政府領導人出席開羅會議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 美國、中國、英國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的盟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一1945)、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和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1887一1975),會議結束後發表了《開羅宣言》。

《開羅宣言》莊嚴宣告, “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這是中國軍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贏得的成果。1945年十月,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中國與美英蘇一起以四大發起國的身份輪流主持會議,並最終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

1945年8月14日, 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9月2日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武。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武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通告:由於“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之後”,故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洗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表現了偉大的民族犧牲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