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世界衛生組織昨日舉行國際衛生條例緊急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寨卡病爆發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為加強寨卡病毒病監測,本澳衛生局已完成將寨卡病毒納入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表的法律草案,日內啟動緊急立法程序。
為加強三地合作應對寨卡病毒病能力,廣東省、香港和澳門的衛生部門昨日下午舉行三地電話會議。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應急辦巫小佳主任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張永慧主任、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梁挺雄總監和澳門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林松主任參與會議。
由於地理、氣候等因素,三地面對同樣的蟲媒傳染病,三地代表就寨卡病毒病目前的傳播形勢、對粵港澳三地構成的潛在風險交換意見,經過討論達成以下共識:
1)繼續加強三地在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合作;
2)加強三地對寨卡病毒病的聯防聯控機制。
3)保持和完善通報機制:如發現病例,三地即時相互通報。
衛生局再次呼籲孕婦或打算懷孕的人士應暫時避免到流行疫區,市民外遊時,應注意預防感染寨卡病毒,宜穿長袖衫褲,使用驅蚊劑,在有空調或有防蚊裝置的地方住宿,外出時使用驅蚊劑,防止被蚊叮咬。如有發熱、出疹等疑似寨卡病毒病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之醫生相關的旅遊史。曾到訪中美洲和南美洲等流行地區的人士,應暫時不要捐血。
寨卡病毒經由孕婦傳染給胎兒,新生嬰兒寨卡發燒可能和小頭畸形有關連,成人感染影響神經系統。
寨卡病毒主要由埃及伊傳播,白紋伊蚊亦可傳播,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蚊叮咬後,經過約3-12天的潛伏期後,約五分之一感染者發病出現症狀。感染者在發病期間,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如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約10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健康的人會感染茲卡病毒。孕婦懷孕期間感染病毒後會傳染給胎兒。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該病毒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在人際間傳播,不過仍需更多研究以確認性傳播是否為茲卡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預防寨卡病。
寨卡病毒去年起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巴西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懷疑與寨卡病毒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採取緊急因應措施。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本月發布了受影響的國家名單,包括強化注意事項,建議孕婦考慮推遲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國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門很快發出類似的旅行警告。